彌勒佛和韋陀性格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竟然能配合得如此之好,值得我們學習。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常常因為身邊有個性格與自己迥異的同事而煩惱不已,認為他不好合作,生出厭惡的情緒。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在討厭的人身上,也有一些我們難以具備的優秀素質。放下成見,學會欣賞別人,說不定會成為彌勒佛和韋陀那樣的好搭檔。在職場,要學會與人合作,這樣才能充分發揚每個人的長處,形成合力,從而取得1+1>2的效果。
2002年,聯邦快遞公司以上年營業額196億美元的成績,在《財富》雜誌2002年全球500強中排名第246位。美國田納西州的一位參議員曾評價道:“聯邦快遞的空前成功有賴於多種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所有員工所表現出來的群策群力的精神和態度。”
一個公司要正常運作,需要每個員工的通力合作。團隊的合作精神被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所重視。各個員工間相互協調和配合,可提高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從而創造出不可估量的價值。對個人而言,就需要思考如何將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以求能與工作夥伴協調,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把團隊目標變成個人目標
【原文欣賞】
共同目標是協作係統的第二個普遍要素,是達成協作意願的必要條件。如果組織成員不了解組織要求他們做什麼,成功以後他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就不可能誘導出協作的意願來,更不會有好的協作效果。
組織成員對組織共同目標的理解,有協作性和個人性的區別。協作性理解,是指組織成員脫離了個人立場,站在組織整體利益的立場上,客觀地理解組織的共同目標。個人性理解正好與此相反,是指組織成員站在個人立場上,主觀地理解組織的共同目標。
巴納德還指出,組織目標是整個組織存在的靈魂,也是組織奮鬥的方向。
【讀後感】
有個年輕人大學畢業應聘到奧美公司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的上司就分配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企業做一個廣告策劃方案。
這個年輕人見是上司親自交代的,不敢怠慢,就埋頭認認真真地做了起來。他不言不語,一個人費勁地摸索了半個月,還是沒有眉目。顯然,這是一項讓他難以獨立完成的工作。但是這個年輕人沒有去尋求合作,也沒有請教同事和上司,隻是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蠻幹,甚至忽略了客戶的時間要求。最後,他沒有拿出一個合格的方案來。
年輕人沒有將自己的目標融入企業目標,結果導致了失敗。共同目標,是為了讓每一個員工都明確自己在組織中的作用。大家有了一致的目標,就增加了企業的凝聚力。當所有人都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時,就意味著所有人都處於一個共同體中。在這個共同體中,大家休戚相關,企業的榮譽就是員工的榮譽,企業的失敗就是員工的失敗。
團隊目標是全體成員奮鬥的方向和動力,也是感召全體員工精誠合作的一麵旗幟。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擁有共同目標、表現出團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微軟公司在做產品研發時,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的參與,寫出了5000萬代碼。如果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目標,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研發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
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一家企業都在宣揚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每一個員工進入企業,都有義務接受企業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德魯克認為,隻有建立了共同的價值觀,才能算建立了企業,否則,隻能是一幫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