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塑造宇宙的終極理論(二)(3 / 3)

既然粒子是一維的實體,那麼根據經典的質能公式,它就應當是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質量的狀態和能量的狀態,也就是說,它本身除了具備有物理的效應之外,還應當具備著量子的效應,所以它是一元二相的;但矛盾的是,當粒子呈現出物態時,它就不具備著量子的效應;而當它呈現出的是量態時,它卻並不受限於物理的效應。

但它卻可以通過衰變的形式來達到這二者之間的相互轉變,質量轉變成能量,能量轉變為質量,這種質能互變的較為普遍的狹義形式,所以粒子的維度也絕不是平直的維度,它應當是兩種相對的不同狀態的維度。

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彎曲的經典原理,那麼量子弦就應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彎曲形式,外向性彎曲和內向性彎曲這兩種最基本的形式;當量子弦呈現出外向性彎曲的時候,她所表現出的將會是一種張力的狀態,這時粒子所表現出的則是一種能量的特性,無限流動和的不確定的特性,如果這種外延式的空間彎曲從廣義的尺度上來推算的話,那麼整個的宇宙就正如愛因斯坦所預言的那樣是彎曲的。

當量子弦呈現出內向性彎曲的狀態時,它所呈現出的則會是一種引力的狀態,而粒子所表現出來的則會是一種質量的特性,具備著重力的確定性性能,如果將這種內含式的彎曲從廣義的尺度上來推算的話,那麼我們整個宇宙還將存在著另一種彎曲的狀態,那就是內向性的彎曲,這也正符合著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而整個的宇宙就好似是由這兩種空間的彎曲所造就出來的一個既相對而又統一的實體。

也就是說,量子弦的內向性彎曲便構成了我們這個宇宙的質態,而質態的集合則形成了宇宙的質場;而量子弦的外向性彎曲則構成了這整個宇宙的量態,量態的總和則形成了一個宇宙的量場;所以整個的宇宙從宏觀的角度上看起來,就像是質場徜徉於量場的維度汪洋,從而就成為了一種既相對而又統一的場態。

因為量子弦的一元二相,所以,空間,質量和能量都是量子弦相對彎曲的結果,而時間則是這兩種彎曲相對轉變時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效果,也就是質能相對衰變過程之中的產物,基於量子弦的相對彎曲,所以時間也是彎曲的,也是無限內含和無限外延的。

在大爆炸伊始,能量以外向性彎曲的形式充滿了整個空間,當它逐漸衰變,衰變為越來越多的內向性彎曲的質量時,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物質集結並形成了一個個的實存天體,這就是天體看起來為什麼仍然是懸浮於能量場的彎曲空間之內的真正原因。

依據質量和能量的守恒定律,我們知道宇宙中的質能是守恒的,是有限的,當宇宙的質場,也就是引力場逐漸的增大時,也就是當它的內向性彎曲度不斷加深時,它就將迫使著整個宇宙的量場空間也必須不斷的增大,並迫使著它的外向性彎曲度不斷加深,這也就是為什麼整個宇宙從任何方位上看起來都是如此均勻同向性的膨脹的主要原因。

當質能相對衰變到一定的比例時,也就是當引力場的彎曲度大到量場無法維持宇宙的平衡時,這時整個宇宙就將開始收縮和坍塌,並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為一個並不無限小的基點。

當引力場的內向性彎曲達到某個極限時,宇宙將不再縮小,而是開始反彈,以大爆炸的形式迅速的衰變成能量的狀態,並以外向性彎曲的方式而布滿了整個宇宙的空間,這樣就又開始了它逐漸向質量衰變的又一次過程,並重新開始著膨脹;正是由於這種整體相對衰變的力量,它才拯救了我們的宇宙,讓我們的宇宙能夠永遠的存在下去,並周而複始。

沒有什麼無限小的奇點,也沒有什麼並不無限小的量子橋,更沒有什麼相對論的失效,有的隻是衰變,質量和能量之間的相對衰變,宇宙的整體衰變,這就是宇宙的定律。

由於宇宙整體的衰變是以質能的衰變形式為基礎的,所以狹義的衰變的總和就造就了廣義上的衰變形式,因衰變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對衰變,也正是由於這種簡單的相對衰變,才使得我們這個無限的宇宙處處都充滿了規則和變化。

這些無限的規則和變化都具體的體現在了物理和化學這兩種運動形式之上,所以,物理是衰變的,化學也是衰變的,而這正是它們相互運動的本質。

所以,整個宇宙的生命和非生命狀態的解釋,已非物理學所能夠涵蓋,也非化學抑或是生物學所能涵蓋,而應當是一種綜合智慧的集合功能的體現。

宇宙在生命未出現之前,它是以一種非生命的狀態而存在的,而這種非生命的存在狀態若是宇宙質能一元二相相對衰變的產物的話,那麼,生命又從何而來,它又有著一則什麼樣的定律,與宇宙的衰變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呢,這也就是我們下麵所將要講述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