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塑造宇宙的終極理論(二)(2 / 3)

這種理論應當是包容萬象,是其他一切有效理論的完美整合,它應當是宇宙的定律,可是像一套這樣完整的理論,我們又該將它稱之為什麼呢?

衰變論,是的,相對衰變的理論。

宇宙從基點到大爆炸,再到無限的膨脹,直至收縮和坍塌,並重新開始另一次大爆炸的過程,我們將把這種不斷循環著的過程稱之為宇宙的衰變,相對的衰變。

衰變,是的,宇宙的整體衰變,整個宇宙非生命存在狀態的相對衰變,這不也就是物理學所苦苦追求的統一場理論嗎,不也是物理學所要尋找來的終極定律嗎。

為了更好的定義宇宙在廣義尺度上的衰變,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知道宇宙的這種整體衰變是通過何種形式得以實現的,所以我們將不得不談到普遍存在的狹義衰變的形式。

我們知道,整個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物質和能量所組成的,即使它是處於基點狀態,抑或是在大膨脹的狀態時,都是如此;那麼,依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他那經典的質能公式,我們就得以知道,既然質量是未被釋放的能量,而能量又是釋放了之後的質量,那麼也就是說他們便是以一種相對的形式而存在於這整個的宇宙之中,他們既然是相對存在的,是可以相互轉變的,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麼他們實際上也就是同一種本元,是同一種本元的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而已;質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質量,那麼也就是說質量和能量其實就是這種同一本元的兩種相對的不同特性了;那麼在這整個的宇宙之中,除了伴隨著質量與能量的時間與空間之外,這整個的宇宙就是以這種質能的一元二相相對的方式而存在了。

整個宇宙,除了時間和空間之外,就是質能的一元二相了,這兩種同元的特性相互之間的轉換就構成了物理和化學的運動本質,而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式的實現如果是一種衰變的話,那麼物理和化學也不過就是一種衰變的形式而已。

質量衰變成能量,能量衰變為質量,質量和能量是相對衰變的同一元產物,這就是狹義的衰變論了。

那麼,我們現在就以衰變論的方法來闡釋整個宇宙的演變狀態,假設我們的宇宙正處於無限密度和並不無限小的基點狀態時,那麼,這時我們的整個宇宙是相對的從屬於質量狀態的,因為質量所形成的引力強度就連能量都無法逃逸,時間和空間也隨之閉合為無限小。

這時的宇宙,可以看作是時空和能量向質量的整體衰變,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引力場的作用之下坍塌成為了一個並不是無限小的基點。

當整個的宇宙處在基點時,質能和時空以最小限的方式結合在了一起,這便是宇宙統一場的最小限,在極熱能量的作用下,整個宇宙的質能便發生了瞬間的核爆,這就是宇宙的大爆炸,這一瞬間,時間開始無限外延,空間也在能量的張力之下向外無限的彎曲擴展,整個宇宙中充滿了能量,當能量逐漸冷卻,逐漸衰變成為質量之後,質量集聚之後的引力使之形成了一個個的實存天體,質量是重力的,它有著自己確定的方向,它是濃縮的,不像能量那樣有著不確定性的流動特性,但不管宇宙有多大,她仍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當整體的能量衰變成為越來越多的質量時,統一場的平衡就需求越來越大的空間,那麼整個空間的彎曲拓展所依靠的就是能量的張力了,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個宇宙之所以仍在膨脹,那就是因為我們宇宙之中的整體能量仍然是大於整體上的質量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整個的宇宙在任何的一個方位上看起來都是那麼同向性的均勻的膨脹著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們的整個宇宙從整體上看起來就像是物質的無限集散懸浮於無限的能量空間之內,也就是說衰變成的物質越多,就越需要能量場的平衡,能量場越大,所需的空間也就越大,時間外延的也就越久遠;總之,質能和時空無論是在無限大的狀態,還是在並不無限小的基點時刻,都是因質能的相對衰變而融為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我們知道,宇宙中的質能是守恒的,也就是說,大膨脹時的質能總量與基點狀態時的質能總量是一致的;所以,當整體的能量衰變為質量達到一定的臨界比例時,這時整個的統一場便沒有了足夠的能量去拓展空間以維持宇宙的平衡,那麼整體的能量也就將在質量的重力之下呈現出開始收縮的狀態,隨著整體的質能失衡,整個的宇宙便在引力場的帶動下逐漸收縮,直至坍塌,重新成為了一個並不無限小的基點。

這就是整個宇宙衰變的過程,她可能會周而複始,與時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一元二相相對衰變的方式運行著,衰變就像是宇宙不可逃脫的宿命般,這也正是她之所以存在的本質,即便是奇跡般的生命也逃脫不了她的這種必然衰變的宿命。

如果我們從弦論的角度來解釋這種宇宙相對衰變的話,簡單的來說,弦論認為宇宙的基本粒子並不是點狀的,而是無限小的量子弦,是一個一維的實體,但由於弦的振動模式不同,所以也就產生了各種特征不同的粒子,進而就產生出了這個大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