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誤人猶是說聰明(1)(1 / 3)

一波冷雨一波風,一個孤身一孤燈,玉階錦簷聽秋雨。

欲哭不成笑不成,自是無奈方無情,誤人猶是說聰明。

一、形勢

已是初冬時分,大苑東南部益州,一個叫永安的小縣城卻仍舊風和日麗,沒有一點冬日的凜冽跡象。永安縣有一條永安河,此河遙對青山,青山碧水上下呼應,微風吹過,河麵泛起粼光,令人心曠神怡。

永安縣城雖然不大,卻出了個被朝廷封侯的人物——元承茂。雖說元承茂的父親在他不足一歲的時候,就舉家遷徙到千裏之外的西南扈州,但關內侯的祖籍還是這裏。作為永安縣的驕傲,元侯祠就建在永安河畔,坐擁美景一片。

而與這般美景不合的,一聲聲慘叫正在不斷傳來。

隻見祠堂前的空地上圍著不少百姓和官差,一個官員打扮的人坐在搖椅上,正是縣令李效賢,他拿著賬冊漫不經心地說:“下一個,二十。”

官差立即拉出一個後生,按在地上劈劈啪啪打起板子來,慘叫聲又響了起來。

二十板子打完,後生已經皮開肉綻,掙紮著爬起來,李效賢道:“下個季度,不交租子還是二十板,你提早準備吧。下一個!”突然,他看著賬冊笑了笑:“這個有意思,三個季度的租子,一粒米也沒交,好、好、好,一百二十板,有意思。”

兩個官差這次拉出來的是一個老頭,老頭哆哆嗦嗦趴下,一板子下去就號叫起來,剛剛打了二三十下,老頭直翻白眼,叫也叫不出來了。

人群中一個三十幾歲的華服男子一直皺著眉頭看著,突然道:“行了,再打要出人命了。”

李效賢吃了一驚,坐直身子望去,見男子衣著不俗、神態悠然,顯然不是尋常百姓,心中有些忌憚,剛到口邊的嗬斥咽了回去。他咳了一聲道:“這位公子,你是外鄉人,不知道我們這裏的情況。如今的百姓可是越來越刁,以往都是乖乖地交租,今年卻都叫苦連天,半數都沒收上來,若是不交租子的不打,這班刁民個個都會不交了。”

華服男子道:“你說得也是。”

前頭被打的後生忍不住道:“我們不是不交,是實在交不出來啊!往年一畝地兩石米,去年說是打仗,漲到三石,那也罷了。今年不是太平了嗎?怎麼反倒變成了四石?一畝地能出多少米?我們不吃飯也交不上啊。”

男子皺眉道:“益州氣候得天獨厚,是天下少有的糧倉,好像一畝地能出八九石米吧?”

後生悲道:“我們都是窮人,整個永安縣算上,種地的沒有一個是有地的,那地都是高門大姓人家的。收上來九石米先要交給他們五石,剩下的怎麼可能交出四石糧食?”

百姓一起哀叫:“是啊!看看誰的家裏還有米?我們吃飯都不夠,實在交不出啊!就是打死我們也沒用,隻有那些員外老爺家才有米。”

“少說廢話!”李效賢頗為惱怒,“高門世家都是祖上立了功的,或者是退下來的官員。多少輩子的規矩,免租免賦,要怪就怪你們祖宗不爭氣吧!你們這些刁民隻知道自家辛苦,不知道北邊六個州都受災了,就靠著這些糧食救濟呢。皇上給我們定下的租子是多少本官就得收多少,一畝地四石米,少一粒也不行!你有話,去金鑾殿找皇上說去!”隨即又瞪眼:“愣著幹什麼,接著打!打死倒好,好叫這些刁民看看,敢拖欠皇上的租子是什麼下場!”

後生悲道:“這新皇上比原來的皇上還狠,我們沒活路了!”

李效賢大喝一聲:“大膽,竟敢誹謗皇上,來人,快把他抓起來!”

華服男子也皺起了眉頭,伸手攔住要抓人的官差,問道:“縣令大人,你說是皇上要四石租子,有憑據嗎?”

李效賢臉色漲紅,旁邊的主簿董研喝道:“放肆,你是什麼人,敢和縣令大人這樣說話?”

李效賢打量這個男子,越看越覺得眼熟,心中奇怪極了,口氣放緩:“你有所不知,今年北方六個州遭災,西北的收成也不如往年,算來隻有南邊這四個州豐收。我們益州又是產糧最多之地,本官吃著朝廷的俸祿,理應為皇上分憂才是。”

“分憂?”男子笑笑,“恐怕皇上受不起你的好心。益州今年收成好,我記得戶部的調令上寫的和去年一樣是三石。皇上歎氣說太重,唯恐百姓難以承受,遂下令減了八鬥,一畝地兩石兩鬥,已經是天下少有的重賦了!而這隻是為了渡過眼前難關,必然不會長久如此。大人居然還多收一石八鬥米,是要送給誰的?”

李效賢臉色煞白,頓覺不妙,此人對朝中情況如此熟悉,定然和京都高官大有牽連。

董研沒他那麼機靈,還在一旁高叫:“大膽!誰讓你在這兒胡言亂語,李大人是永安縣的縣太爺,他說收多少就是多少,豈容你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