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真正難做到的是人所能,勿輕訾。別人有才華你不要去貶低他,不要去詆毀他。現在有一種現象非常不好,笑人無,恨人有。什麼意思?你沒有我要笑你,我看不起你。你要有了我要恨你,考試同學之間尤其不要這麼做,小朋友之間兩個同學考試,我考了90分,你考了85分我瞧不起你,我比你高5分,你少我5分。笑人無這樣不行。如果我考了90分,旁邊那個孩子考了95我恨得要死,咬牙切齒。這種心態是非常非常不好的,《論語》裏麵講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自己想有所成就的話你也應該讓別人有所成就,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聞名天下,想發達的話你也應該讓別人,或者最起碼,最低限度允許別人發達吧?你不能隻允許自己有好事情,不允許別人有好事情。這是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心態,如果一個人有這種笑人無恨人有的心態這個人這一輩子過不爽快,這一輩子會很難受,到那裏都不好受。你再好也不高興,因為天底下人多了,總有一樣東西你沒有別人有的,整天跟自己過不去,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一種非常廣闊的胸懷,非常大的一種氣度,不要天天這種小心眼鬥來鬥去不好。
春秋的時候晉平公,晉國的國君向自己有個大夫,叫祈黃羊請教,問這個大夫說你看看誰能夠去管管南陽啊?那麼這個祈黃羊就回答解狐,有一個人。晉平公就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怎麼推薦他啊?祈黃羊說國君您問的是誰能夠去管理這個地方,您沒有問我的仇人是誰?什麼樣的胸懷?不久晉平公又去問祈黃羊說軍隊缺個頭,我要找一個人來管理軍隊你看誰不行?祈黃羊說祈午啊,晉平公又暈了,說祈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祈黃羊說對,您問我誰能當軍事長官,沒問我誰是我兒子。心胸坦蕩,前麵一個是叫什麼?叫人所能勿輕訾。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他在管理一方政府或者管理一個地方有才能你就不要去貶低詆毀,你應該實事求是地看他。
己有能,勿自私。雖然不是他自己,但也是他自己的兒子,他自己的兒子有軍事才能,你也不必自私,你也可以公公正正地推薦他,這樣的這種心胸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畫外音:
自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我們今天也會有這樣的看法,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我們會欽佩,但是對別人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才能我們很多人可能會不屑一顧或者是嗤之以鼻,下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論多麼微不足道的能力都有可能成為決定勝敗的關鍵,那麼這也是一個怎樣有趣的故事呢?
錢文忠:
還有一個故事《莊子》裏麵,但這個故事後來被人演繹了,和莊子不盡相符合。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我們知道中國過去春秋百家的時候有一個人很有名,叫公孫龍,這個公孫龍很有學問,手下有好多弟子。每個人都有特長的,各有一套本領。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有一天他跟弟子說,我你們這位老師就喜歡有本領的人,沒有本領的人我看都不要看,我不喜歡。這時候有一個人就跑來求見,要見公孫龍先生,公孫龍先生一看這個人相貌平平,沒有什麼用。就問我不結交沒有本領的人,請問您有什麼本領?那個人說先生大本事我沒有,但是我一副好嗓門,我的聲音特別大,哪怕是離開很遠別人都聽得到我的聲音,一般人沒有這個本事。
公孫龍回頭一看就問自己後麵的弟子,他原來很多弟子。說你們之間有沒有比他聲音大的,弟子們爭相回答我們的聲音都很大,我們都是大嗓門。然後用眼睛來瞄過來的人,瞧不起。那麼公孫龍說你們試試,比比。結果弟子推薦了一個嗓門最大的人和那個人一起往前走了500步,還走到一個小山坡背後朝公孫龍那邊喊話,結果除了那個人的聲音聽得到,那個嗓門最大的弟子的聲音一點都聽不到,於是公孫龍就把這個人收為自己的弟子,旁邊別的弟子心裏很不爽,所以經常欺負他。而且很多人在旁邊講喊聲大你算什麼本事呢?喊聲大有什麼用?我們老師是一個斯文人,又不需要人幫他吵架,幫他吼叫的人。這個心態就很壞,如果你認為嗓子大不是本事,你當初跟人家比幹嘛?你又要跟人家比,輸了以後又說人家不是本事,這就是一種笑人無恨人有的心態。
過了不久,公孫龍到燕國去見燕王,大帶著一大群弟子上路,走了一段出事了,出什麼事呢?碰到一條非常寬的大河,河麵很寬,河的那邊沒有船,公孫龍他們這邊一條船沒有,遠遠地一看對岸有一條船,而且這個船夫正好蹲在船上沒有什麼事情幹。公孫龍說因為他要趕過去跟國君見麵,把這個學生叫落了,把那個船給我叫過來,那個被大家弟子瞧不起的大嗓門的人一喊聲如洪鍾,直達對岸。對岸那個艄公站起來趕緊劃船過來,說船已經到了。那個大嗓門的餘音還在回響,那嗓門非常大,那隻船劃過來了。公孫龍上了船沒有耽誤和燕王見麵。
我們知道春秋的時候這些人見國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尋找機會,尋找為國君服務的機會,尋找當官的機會。他如果找不到機會那一群弟子都要跟著他餓肚子了。孔門弟子不也經常這樣嗎?孔子落難的時候身邊的弟子也餓,所以到這個時候那些原來笑人無恨人有的弟子人認識到,這位新來的學友,這一副大嗓子是真的有用。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確實應該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別人的才能表麵看起來多麼的微不足道,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重,而對別人的才能一眼都瞧不上,不屑一顧。這麼一種心態是要命的心態,現在我們的孩子因為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家庭環境下,而且我們很多孩子,我們現在已經1億多獨生子女了,我們很多孩子又是獨生子女,從小在這方麵一定注意培養。我們看到很多孩子,現在往往是自信心滿滿,對自己的才能和優點認識得非常充分,但是對自己的同學,對自己的夥伴往往不能夠真心地體會到別人的長處。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形成良好的去評價、認可、尊重別人的才能的這種習慣,這個孩子到了社會上以後很交到很好的朋友,很難融入一個團隊,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那麼對孩子一生的事業當然是有不良影響的。
《弟子規》講完了這些部分以後,又著重講了孩子的教育方麵很多問題,《弟子規》希望孩子們從小能夠從很多小的地方,實際上也是最根本的地方形成良好的習慣。《弟子規》在接下來的部分還給孩子提出了哪些要求?還給孩子提出了哪些指點?請大家聽下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