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窮養關鍵之十:“堵”不如“疏”,幫助男孩順利度過“青春危險期”(2)(3 / 3)

在當前的時代,要男孩避免接觸網絡,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孩子肯定會接觸網絡,我們就應該正確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正確使用互聯網,從而避免“災難”的發生,避免男孩染上網癮。

如何避免男孩染上網癮呢?專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方法一:父母應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加強對孩子的精神關懷

家長應該積極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與安慰。如家長可經常與孩子聊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滿足孩子對精神之愛的需求,就會減少孩子上網的欲望。

方法二:積極采取措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男孩的求知欲引向正確的軌道

家長應設法引導男孩的求知方向。從男孩積極向上的心理特性出發,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目標,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加強其自控力。如鼓勵孩子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興趣小組和培訓班等,積極鼓勵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有益的夏令營等,有意識地將男孩的視線從網絡上轉移開。

100

給你的男孩留有一定的私人空間

教育專家盧勤老師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給孩子留點空間吧,給孩子留點秘密吧,多和孩子溝通吧!一場沙塵暴讓多少人感受到了環境的惡劣正侵害著我們的健康,但人們沒有意識到一場心靈的沙塵暴正威脅著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空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麵的壓力越來越大,內在的動力越來越小。

沒有哪一個父母不愛孩子,而有些家長給孩子的愛就是過於關照,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從而不能自理,為了孩子的自然成長,給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間吧,讓他們在自然成長中體會愛的內涵……

在當前許多父母的觀念中,應該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和教育,他們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想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為孩子做好準備。父母以為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但是事實是如此嗎?

事例一:

一個男孩子在自己的QQ空間內這樣寫道:我現在非常討厭我的媽媽,非常非常討厭,她總是幹涉我的一切,私自偷看我的日記,私自打開我的電腦,私自打聽我的秘密。我穿什麼衣服,她要給我安排好;我想吃什麼東西,她要給我安排好;我周末要做什麼,她要給我安排好……

所有的這一切,真讓我發瘋,我感到有種被侵犯的感覺,我現在看到她就感到討厭,可能這樣會被很多人說不對,但是我真的感覺我快要瘋了。我真想衝她大吼一句:“你給我滾!”

事例二:

最近一段時間,冬冬每天都喜歡在房間裏獨處半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有時候是在玩玩具,有時候是在發呆,但大多數時間,是在看書。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把門反鎖。我奇怪了很久,並多次要求他不要鎖門,但他還是堅持這麼做。如果家裏來了小夥伴,兩個人在玩具房玩的時候,也還是要鎖門。我想當然地以為,他是想開空調,但不想被我發現,因為我曾因為他把空調氣溫開得很低而罵過他。或者,他希望我與他玩“小羊乖乖把門開開”的遊戲。但後來又發現,不全是這樣。

順著尊重孩子的念頭,我不會強迫他不鎖門,自然,每次都要敲門才能獲準進入。幾日前,他和小夥伴在房裏玩,我敲了敲門,問他可否進去,他同意了,我進去之後發現那門並沒鎖。我問他們要不要喝水,他們非常高興地同意。再之後,我在進房的時候,一定會先敲門,即使門沒鎖。

有一次,我再敲門的時候,冬冬說:“進來吧,門沒鎖!”

我進去之後對他說:“無論你是否鎖門,我都會敲門,得到你的同意再進來。”

兒子臉上的神情是高興,也好像超越了高興。

看到上麵的真實事例,不知道父母會作何感想?

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是成長以及走向自我獨立的一部分。成長中的男孩需要這些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做父母的不應該因為兒子試圖劃出專屬於他自己的“領地”而感到不悅。這個專屬的“領地”可能涉及他的身體,可能是他的臥室、他的社交生活,也可能是他的感情生活。如果發現他在作為其隱私地的臥室裏看各種各樣的雜誌,你不應該將之告訴其他家庭成員或者朋友。

那些有著隱私要求的男孩,非常想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們要隱藏什麼,他們僅僅隻是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而已。

家長和老師雖給孩子創設了優越的環境,但真正屬於男孩的“私人”空間卻很少,有的幾乎沒有,專家們呼籲給每個孩子留一點自由支配的空間,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

方法一:營造一個男孩自我的空間

青春期的男孩不再是一張白紙,任由家長在上麵塗寫。家長不要僅僅把他們看成是一個孩子,過多地去幹預、左右他們的行為,而應該把他們看成一個有思想、有意識、有主見的個體,盡可能地留一片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

比如,給男孩獨立的房間,進去之前先敲門,這樣既是對男孩的尊重,也是給男孩一片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再比如給男孩一個帶鎖的日記本,讓男孩放心地將心中的小秘密寫出來,這樣一來,男孩就可以放心地把自己喜愛的東西放在裏麵,這不僅體現了父母對他們的尊重,也體現出平等的關係。

方法二:給男孩一定的自主權,不要事事替男孩做主

在中國父母的眼中,認為事事都給孩子做好安排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父母有義務將孩子撫養長大,卻沒有權力去為孩子安排一切。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讓他有一定的權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要再像男孩小時候那樣,大到上哪所幼兒園、小學,小到早晨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都要做好安排。

在孩子長大之後,隻要不是觸及原則和底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主,父母隻需要給出指導性的意見即可。給男孩一定的權力去處理自己的事情,可能男孩處理事情的結果會讓父母覺得很意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