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交流
在性健康教育問題上,雖然父母直接講解的效果是最好的,但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會出現難以啟齒或者沒有機會開口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利用電腦、信件交流的方法,給男孩發電子郵件或者可以將信放在孩子的書桌或床上,這樣一來,大家都不會感到尷尬,孩子會期待下一封信的出現。
無論何種方式的教育,都需要父母用自身行為來示範。一個父母彼此相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家庭,是孩子獲得健康的性教育的最佳環境。
方法四:父母對常遇到的問題應予以恰當的解釋
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問這些問題,如:“我是怎麼來的呀?”父母可以從植物開花結果講起,接著聯係到人的“性”與生殖,這將有助於孩子弄清問題。
在中國,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一般會認為對此難以啟齒,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隱秘的事情,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理解的知識。如果孩子此時不能通過正確的途徑得知,他就會去通過別的途徑知道,而這些途徑多半是一些不健康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要擺正心態,把這種教育當成一種普通的教育,是孩子必須知道的知識,要如實相告,但又不能太複雜,不然孩子無法理解。既要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體細節很自然地延遲到孩子的未來生活中,讓他們到那時候去了解。
幼兒園中班的強強,剛剛進家門,就問開了:“媽媽,今天我和我們幼兒園的玲玲比賽,結果她輸了。”
媽媽笑著問:“你們比的什麼?”
強強天真地說:“我們比的撒尿,看誰尿得遠,結果她尿到褲子上了。”同時他又問道:“媽媽,玲玲為什麼會尿到褲子上,而我不會呢?對了,玲玲為什麼沒有小雞雞啊?”
媽媽認真地對強強進行了講解,並告訴強強以後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強強聽話地點了點頭。
此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盡量避免讓孩子偷窺自己的裸體或者做愛。如果孩子發現,父母不要感覺到不好意思,應該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父母的行為是正常的行為,是一種以身體來表達彼此愛意的方式。同時要告訴他們,性行為是成年人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具有隱私性的,同時告誡孩子未成年或者剛剛步入青春期是不能嚐試的。
96
和男孩一起直麵“早戀”,為他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什麼是“早戀”?
目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規範來說,早戀,也叫做青春期戀愛,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戀愛關係或對異性感興趣、癡情和暗戀,一般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特別以在校的中小學生居多。
根據社會教育專家的研究發現,初戀的高峰年齡段在13~16歲,平均年齡為14~20歲。發生早戀的對象一般呈現兩種趨勢,一種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異性,容易引起異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學習成績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學生。學習不好,心理壓力大,容易移情於兩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親或母愛,感情饑渴,易尋求同齡人的關懷。
對於青春時期發生早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是生理因素。由於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身體開始發育,已經趨於成年人的水平,有正常的生理需要,盡管少男少女解決生理問題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但這是青春期發生戀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心理原因。在生理作用的影響下,13~16歲的男孩,進入了心理斷乳期,對爸爸媽媽的興趣轉變為對異性產生興趣,他們既要表現自己,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又缺乏自控能力。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容易深深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再次受影視作品、流行歌曲的影響。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大多以談情說愛為內容,婚外戀、第三者、床上戲比比皆是,幾乎是“無性不成戲”。如今的孩子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他們的模仿力很強。於是,電視劇中的那些“調味品”成了早戀的“催化劑”;地攤上幾元錢就可買到的淫穢碟片、書刊,也會誤導青少年走入歧途。另外,有些離異家庭、重組家庭、雙親不在身邊的孩子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家庭的溫暖,使得他們轉向同齡人尋求溫暖。
最後,物質條件的改善、娛樂場所的增多,在客觀上方便了青少年的單獨交往。如電話、電腦的普及,方便了他們之間的聯係,很容易在父母的忽視下,發生早戀的行為。
如果你發現你的男孩有了早戀的跡象,不需要感到天要塌下來一樣,不要大聲訓斥男孩,這可能會讓男孩感覺羞恥或者選擇走向歧途。經過20年在中國的調查表明,在中學階段對異性沒有發生過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數都是暗戀、單戀,真正發生早戀的現象不足7%。
其實,孩子的“早戀”並非是戀愛,所謂的“早戀”有很大的隨意性、盲目性和攀比性,是一種青春萌動、躁動的正常現象。
在家長發現孩子有“早戀”經曆時,需要正確地引導,而不是當頭棒喝。
方法一:對男孩的行為表示理解,不可盲目地批評和粗暴地扼殺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處於身體尤其是性發育的關鍵時期,自然會產生一種朦朧的性意識。這就決定了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隻能是積極疏導和適當限製,而不是盲目地批評和粗暴地扼殺。否則很可能造成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恐懼心理,導致他不能正確處理和異性之間的關係,從而為以後的戀愛、婚姻埋下隱患。
“單純地表示好感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很多專家說,這樣的交往不像成人般複雜。但在小學生的頭腦中那種朦朧的兩性概念,卻能導致他們做出“出格”的行為。因此,麵對男孩“早戀”的行為,家長應該加以恰當地引導,告訴他們什麼是健康的“愛”。
尹銳的媽媽有一天無意間在尹銳的書包裏發現了一封信,打開之後,發現是一個叫於瑩瑩的女孩寫給兒子的信,信的內容很普通。於瑩瑩是尹銳以前的一個同桌,後來轉學了,給尹銳寫了一封信,說了自己轉學後的生活。母親便以為抓住了把柄,認為成績優異的兒子發生了早戀。與尹銳的爸爸一起以車輪戰術對他進行“早戀是毒藥”的轟炸教育,讓尹銳非常煩躁。後來,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對於瑩瑩講了發生的一切,於瑩瑩很同情他。從此,隻要有了煩心事,他就寫信告訴於瑩瑩。終於有一天,二人真正發生了早戀。尹銳的父母終於逼著尹銳走進了早戀。
方法二:與老師加強溝通,從生活和感情上給予男孩尊重和關愛
幫助他們早戀的現象多發生在學校中,孩子處於生理斷奶期,容易對異性產生依賴。父母發現早戀的現象以後,要和老師進行溝通,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在生活和感情上給予男孩足夠的尊重和關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從早戀的幻境中走出來。隻要家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確引導,幾乎每個“早戀”的青少年都能擺脫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