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火炮(2 / 2)

幾天後,湯若望又讓匠人們鑄造鐵芯銅體大炮,也獲得成功。朱慈烺派人試用,發現射程大增,這種新式鐵芯銅體大炮能以較少的材料承受較高的膛壓,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時熟鐵熔點較高耐磨性較好,因此這種技術提高了火炮的壽命。而且鐵芯銅體炮節約了用銅,還降低了鑄炮成本。

朱慈烺比較滿意,便讓湯若望主持製造各種專業的火炮,比如輕型野戰火炮。朱慈烺設計了一種84毫米口徑的六磅炮,這是一種炮身長兩米的前膛炮。

朱慈烺設計這種火炮的原因,是大明以後麵對的戰鬥大多數都是和步兵騎兵混合的敵人進行野戰。無論是滿清八旗還是李自成的流賊都擅長野戰,較少在堅城中死守。大明原來能夠摧毀敵人要塞的紅衣大炮已經很厲害,還需要能夠配合步槍兵野戰的輕型火炮,六磅炮就比較適合了。六七百斤的火炮可以用馬車拖拉,運輸也比較方便。

湯若望帶人研發成功後,使用時這種火炮的直射距離達到400米,最大拋射射程3200米,標準炮重900斤,使用鐵芯銅體技術鑄炮,炮重下降了三分之一。

然後,朱慈烺提了很多想法,讓湯若望畫設計圖,很快就變成了現實,又監造了兩種當時先進的武器,叫新型子母炮,改進自明朝的佛朗機炮,八天即造成,炮長二尺一寸,重約三百斤,便於攜帶。鑄造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到30斤,內裝“子炮彈”,此炮發射時,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

剛開始子母炮的尾部裝有木柄,柄的後部向下彎曲,並以鐵索聯於炮架。此炮裝備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鐵輪,可推可挽。使用時將子炮放入母炮後腹開口處,用鐵閂固定,然後點燃子炮,彈頭從母炮口飛出。上述兩種子母炮,起初使用實心彈丸和小彈子,朱慈烺不滿意,改用爆炸彈,命中率高,殺傷力大。

相比較而言,手榴彈的製造,就比較容易一些,明末傑出的火器研製家薄玉,這時也被朱慈烺找到了,應聘到大明的火炮廠,他對地雷的研究可謂學問精深。在薄玉的帶領下,手榴彈幾天就被他和火藥師們搞了出來,完成了拉火的測試。

手榴彈的樣式上朱慈烺還是選擇了標準的木柄鐵頭型,木柄中裝置拉火和引線,前端鐵殼中裝置標準配比的顆粒火藥。雷頭的鐵殼是模具製造的,上麵有格文,這種設計確保了該薄的地方薄該厚的地方厚,用以保證爆炸後的彈片可以起到有效殺傷。

整個手榴彈朱慈烺拿起來掂量了一下,也就半斤多一點的重量。他派人試用,薄玉親自拉了鉉,將手雷丟出去六七秒就爆炸了,試驗用的木人頃刻間就被掀翻在地,改良黑火藥後,有的木人還被炸斷了手臂。

有湯若望等洋教士和薄玉等專業人士的幫忙,大明黑火藥的改進很順利。其實黑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紀後期,中國便開始試製最初的一批火藥火器,並在世界範圍內最早完成軍用火藥的定型發明,率先開始了火藥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但是,火藥化軍事革命並未因為最早發端於中國而在中國率先完成。中國發明的火藥火器14世紀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後,便在歐洲播下火種,隨著歐洲近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係列新的性能更好、殺傷威力更大的火藥化兵器被研製出來,領先於大明朝了。

朱慈烺發現,雖然明代各代火器有所發展,但是這種工場手工業始終處在強大的封建生產關係嚴密包裹當中,全國範圍內的小手工業生產方式很難轉化為大工場手工業。明朝嘉靖年間,長江下遊和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規模有較大擴展。但當時的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動用國家權力推行重稅、禁海、壟斷礦冶等“重農抑商”的措施,扼製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他意識到,大明要中興,必須讓商業和手工業的資本主義萌芽開花結果。

不過,那是下一階段的事情,此時他利用這些大明的火器專家,抓緊生產新火器。很多國人受資本論的誤導,覺得管理者都是壓榨工人的,其實對現代資本主義工廠來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同樣的,管理也是生產力,是與科學技術比翼齊飛的重要生產力,有時甚至更重要,比如大明的科技初期和西方比其實不算落後,是比較先進的,但管理者卻貪得無厭,層層壓榨匠人,恰恰是管理上太落後,抑製了工匠個人的創新能力和潛能,所以跟西方的技術差距才會越來越大。

朱慈烺給大明火炮廠換了內行的管理者,改變了激勵製度後,生產力大大提高,匠人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大明火炮廠源源不斷開發出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