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曆史回顧(2 / 2)

即便如此,騎兵在那時依舊是最具威脅力的主要兵種。

至於在馬鞍和馬鐙已經完善的現在,除了組織出另一支更強悍的騎兵,或者深溝高壘,以守為攻之外,已經沒有更好更有效的辦法對付了。

後來戰事平息,除去戰爭中消亡的國家,各國元氣大傷,國力明顯大幅度的下降,沒什麼損失的提裏斯恩在這場戰爭中笑到最後,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強勢宣布“皮克尼奧”正式建立。

“皮克尼奧”建成以後,並沒有向軍國主義方向發展,窮兵黷武的對其他國家發動侵略戰爭,而是積極的和各國進行溝通交流,並簽訂了各種協議、條約。

顯然,在強硬的手腕壓迫下,這些協議和條約都是不平等的。

“皮克尼奧”的國土得以拓展,資源前所未有的豐富,百廢俱興,社會趨於平穩安定,開始進入“皮克尼奧”統治的時期,一個興盛的王國就此誕生。

接著曲段文字的出現,幫助了王國更快的步入正軌,而一些粗淺的文學作品也逐漸開始在民間出現,並迅速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愛。

至於百姓喜愛到什麼程度,隻能說,僅計算已經發掘的,屬於皮克尼奧統治時期的三個郊區城邑遺跡,就出土有四萬餘,且都是分散城中各處,由曲段文字刻寫的泥板文書。

四萬泥板文書,什麼概念?

以古世紀一座城市約有一萬多,將近兩萬的人口計算,可以說是幾乎每家每戶人手都有一塊泥板文書!

這是一件就算換做現在,也難以實現的事情。

由此可知,那個時期被學者稱為之“樂文時期”並非沒有道理——當然,這四萬多泥板文書,實際的文學作品隻有五部,其他都是內容相同的拓本,但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文學作品的普及程度是達到何種令人驚歎的地步。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僅百姓喜愛,還得到國家的支持和認可,並且這種現象還影響到其他國家相繼模仿,因此才有了後來文學鼎盛的文學時代。

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樂文時期末。

布加迪三世繼位,為鞏固權位和加強秩序,對所有文字作品實行了嚴審製度以及違法處罰方案,嚴厲打擊著作、私藏、傳播涉嫌危害國家安定以及憤世嫉俗的文字作品。

毫無疑問,新的製度落實後,便有許多人被處以反.動份子抓捕進獄,一時人心惶惶,文學狂熱的浪潮才有了減退的跡象。

這件事件切實記載在史冊中,亦被稱為“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抓捕行動”。

不過話說回來,整個樂文時期也就這段時期有出現過大量抓捕違法民眾,人心動蕩的事情,和菲澤爾撿到的泥板文書上記載的事件相對吻合。

難道是寫錯人名?

但是那是發生在提裏斯恩逝世多年以後的事情,兩人年代相差近百年,也就不存在有寫錯人名的可能了。

況且兩者的目的性也有所差異:一者是疑似阻止傳教,一者是懲治違法行為。

菲澤爾撓了撓頭,並沒有得出實際有用的線索,不過通過這次簡略的曆史回顧,他也並非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