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曆史回顧(1 / 2)

翻開頭幾頁,記錄在上麵的是樂文時期的泥板文書的內容和譯文,底下重點用圓圈圈起“提裏斯恩”、“阿爾弗雷德”、“波奇”以及“真知經”。

提裏斯恩,即提裏斯恩一世,皮克尼奧國國王,生於鄉野齊布拉,後來改建成皮克尼奧國的國都。

他的生平事跡,可以說是一個鄉間野民白手起家,翻身做主人的勵誌故事。

在年僅十五歲時便已展現出英勇善戰以及出色的戰略頭腦,帶頭組織村民連番擊退山賊的侵襲,並且找到山賊窩點,率村民圍而不攻,施其壓力,耗其物資,最後成功招降,成為提裏斯恩麾下第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二十歲,通過第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征討周邊地區,招兵買馬,儼然已成一方霸主,頗有占地為王的意思。

雖然提裏斯恩沒有宣稱過自立為王,但麾下兵馬多以山賊為主要力量組成,又是雄霸一方,在各方領主勢力當中,山賊之王的稱呼早已不脛而走,流傳開來。

可是各國皇室都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似乎默認此事,誰都不願當出頭鳥,平白無故去招惹山賊之王,折損無謂的兵將,讓其他國家坐享漁利。

因此,長年征討的提裏斯恩獲得了喘息的機會,明智的決定偃武息戈,養精蓄銳。

這個決定,在各國皇室眼中,無疑是聰明人的妥協之舉——你老老實實在旮旯山間當你的山賊之王,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我們也就懶得理你。

然而不到兩年,各國矛盾越演越烈,已經不可調解到發動戰爭的地步。

各國混戰,戰火紛飛,提裏斯恩卻得益於位置偏僻,免於戰亂的幹擾,獨善其身。

但他的野心顯然並不滿足於屈居一隅,意圖趁此機會建國稱王,占一國領土。

而隨著混戰的持續進行,各國的兵力不斷下降,他瞅準時機,率領騎兵七千,兵分三路,使用名為“三叉戟突刺”的閃電戰術,奇兵突襲衝入三方戰場,圍殲士兵約四萬人,戰損不足百人,大獲全勝,一戰成名,成為曆史中有名的“柯尼平原大混戰”。

當然,半路殺出,不願安分守己的提裏斯恩,很快就遭到聯軍討伐。

然而前者本營在叢林密布的深山野嶺之中,不僅占據地域險要,兵權又集中,士兵還大半當過山賊,最是擅長在山林之間打遊擊戰,易守難攻。

聯軍雖有六、七萬的龐大兵力,但多數是從各國領主封地裏征召的農民以及雇傭軍組成,實際戰力與組織性並不高,加上還是客場作戰,還沒深入,很快就被殺得士氣崩潰,潰散敗走。

自此之後便再無人願意啃“提裏斯恩”這塊硬骨頭,唯有謹慎提防對方撿漏。

後來事實證明,提裏斯恩確實故技重施,但在各國都有心戒備之下,數次“三叉戟突刺”戰術再難有顯著戰績,戰損也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不過鑒於騎兵對地形要求比較高,而且失去了奇兵突襲的優勢,有此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主要原因是那個時期完善的馬鞍和馬鐙尚未發明出來,弓弩手和槍陣對騎兵有較大的威脅,兩者結合的話克製效果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