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這位獵人的所作所為,不但沒有人性,甚至連某些“獸性”都沒有了,最後他遭到的報應是家破人亡。
所以說,人生在世,做人應該有人性,不應該有獸性。否則,天理不容。這是從道德層麵講,而從法律層麵講,很多情況也是“法理難容”的。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人生中,不論從道德層麵講,還是從法律層麵講,做人都該有人性,不該有獸性。這樣,才能做一個明辨是非,講道德,有修養的人;才能平心靜氣地埋頭做自己的事,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才能成為一個與人和諧相處的人。不然,將可能成為一個驕躁而又極端的人,容易變成破壞社會和諧與安定的人,這是為我們所不取的。
天人合一是必須追求的人生境界
季先生語錄: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東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我個人認為,這種思想是有別於西方分析的思維模式的東方綜合的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這個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而且還非常值得發揚光大,它關係到人類發展的前途。
曆來哲學家們對“天人合一”的解釋莫衷一是。在古代,人們認為,“天人合一”強調的是天與人的和諧一致。這種思想,與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天之驕子”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對東方思想的重要貢獻之一,它強調和諧。而西方諸國在“征服自然”思想的支配下,不斷地改造自然,使之為人所用,當然也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但與此同時,也遭到了自然的報複,比如環境汙染給人類帶來了慘重的危害。
季先生多次強調,人生於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稱之為“天人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三是人自己的關係,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了,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
季先生曾說:“我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關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可見,“天人合一”思想仍是我們人生中應當倡導與堅持的思想。
所以說,做人,不僅需要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還必須處理好與自然的關係。可以說,這是我們每個人生來就無法逃脫的責任與義務。試問,有誰一生中,可以不呼吸空氣?又有誰,人生幾十年,不用喝水,不用吃飯?答案是否定的。而這一切直接影響我們生存的物質,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比如氧氣、水……假如我們不能處理好與大自然的關係,破壞自然,“竭澤而漁”,無異於自取滅亡。
除此之外,還應當看到一點,不僅我們自己要生存,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生存。因此,人生在世,處理好與自然的關係,是我們畢生的義務與追求。
何謂“天人合一”?簡單地說,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這與當下我們的主題思想——和諧,是一致的。人生中,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職業,不論貧富,我們都應當堅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做一個向自然索求的同時也保護自然的人,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看似高深莫測,遙不可及,然而事實上,是可以實現的。
例如,地球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生活中,我們須時刻要求自己做節約用水的人,這也是堅持“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再如,少開幾天車,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就會少燃燒很多汽油,就能減少廢氣的排放,自然而然,空氣受到的汙染也會減少。而這,不正是堅持“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嗎?
人類是萬物之靈。人生中,我們必須要“成己為人”,做一個自律的人,在自然麵前,不能為所欲為,要有克製、有節製,要有度。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一切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都將遭到自然的嚴厲反擊與報複。
比如,隻砍樹不種樹,或者濫砍濫伐,嚴重影響氣候,最後導致滑坡、泥石流、洪澇等自然災害。再如,人們竭澤而漁,對很多魚類趕盡殺絕,導致很多魚種日漸稀缺。又如,人們過度地捕獵,導致某些生物瀕臨滅種的危機。這些都是沒有節製,破壞人與自然關係的表現,是我們應當規避的行為。
人生在世,我們要做一個有責任的人。我們可以把人類比作一場接力賽,這一代傳遞給下一代,往複循環,人類才得以繁衍下去,生生不息。而能讓這場接力賽持續下去的,自然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說,人生幾十年,“天人合一”是我們必須追求的人生境界。人人能如此,那麼真正的和諧社會也就指日可待了。不然,隻顧眼前利益,驕躁於現實的利益,自然界將可能予以人類沉重的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