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放平心境,戒驕戒躁謙虛慎行(3)(1 / 3)

從以上兩個故事中,我們可知,盲目自大的人,容易和馬謖一樣自我膨脹,輕視敵人,結果失敗的還是自己。最令人痛心的是,馬謖因為盲目自大而讓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問題。盲目自大的人,也容易和禰衡一樣,好高騖遠,目中無人,結果得罪人,不僅得罪了君子,也得罪了小人,終究自己也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正是禰衡留給後人最深刻的教訓。

所以說,人生中,我們要做一個謙虛的人。須知,盲目自大,為我們所不取。前人之鑒,不可不聽。而這也正是季先生給我們的忠實勸告。我們應當謹記於心,戒驕戒躁,謙虛慎行。否則,命運可能將因盲目自大而毀於一旦。

做人該有人性,不該有獸性

季先生語錄:

中國八千年的哲學史上有性善、性惡之爭,迄今仍是莫衷一是。我原來是相信性善說的。我相信,人都是有惻隱之心的。從被抄家的那一刻起,我改變了信仰,改宗性惡說。“人性本惡,其善者人為也”。從抄家的行動來看,你能說他們具有的不是獸性嗎?

在人類思想史上,一直有一個懸案,那就是什麼是人性,究竟人性是善是惡?起初,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由此他斷定,人性本善。並且進一步指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而荀子的觀點卻截然相反,他認為,“人性本惡”。至今,人們仍在探討人性本源的善惡問題,但是,仍然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

英國文學家切斯特菲爾德曾說過:“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但教育和習慣卻使它們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必須隔著各種外衣對它們加以認識。”的確,不論人性的本源是什麼樣的,但是,後天的塑造是改變人性的決定性因素。

季先生建議我們要做一個有人性的人,而不是做一個獸性的人。也就是說,不論人性本源是善還是惡,人生在世,我們應當要求自己做一個是非分明、有道德、有修養、善良的人,而堅決不做一個為非作歹,是非不辨的惡人與小人。

試想,人生幾十年,若是人人都是非不分,善惡不分,那麼人間哪來的正義?哪來的光明?社會又該從何去收獲和諧與安定?而對於個人來說,這樣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因為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就容易淪為為非作歹、萬惡不赦的人,成為與社會、與人民為敵的人,最後終將成為公平與正義的敵人。

季先生提筆寫人生感悟的時候,提到十年浩劫,常常會老淚縱橫。那是個顛覆是非的年代,也是泯滅人性的年代。成千上萬的人用生命、用血淚去熄滅那一場大火,季先生的恩師陳寅恪就是其中之一。那十年中,季先生參透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哀歎道:“從被抄家的那一刻起,我改變了信仰,改宗性惡說。”而導致季先生遭遇那場悲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戕害他的人,“人性不足,獸性有餘”。

現如今,我們處於一個文明的、和諧的時代,對季先生他們那一輩的人生經曆與感悟,可能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不論如何,我們應當引以為鑒,在新時代,特別是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要做一個有人性的人,而不是做一個獸性的人,這不僅是權衡一個人修養高低的水準,亦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內在因素。

《搜神記》中講述了這麼一則故事:

一天,臨川郡東縣一個人進山狩獵,最後他捕到了一隻幼猿。獵人很高興,帶著幼猿直奔家中。母猿發現幼猿被捕,一路跟隨著獵人到他家中。獵人看到母猿來了,故意將早已備受驚嚇的幼猿綁在院子裏的一棵樹上。

這時候,幼猿聲聲哀喚著母猿。而母猿聽到幼猿哀鳴,一遍又一遍地打著自己的臉頰,心中非常地愧疚。獵人看到母猿哀求的眼神,不但沒有給幼猿鬆綁,反而當著母猿的麵狠狠地將幼猿活活打死了。可憐的幼猿,發出淒厲的慘叫聲,最後奄奄一息,再也沒有動彈了。母猿親眼目睹幼猿被折磨至死的過程,絕望之極,最後痛苦而死。

母猿死後,這位鐵石心腸的獵人將母猿的肚子剖開,結果驚訝地發現,它的腸子已經一寸一寸地斷裂了。母猿和幼猿死後半年左右,這位獵人家中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全家人染上了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