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第一次打三後衛的老虎(四千字大單含白露節氣日加更)(2 / 3)

鏈式防守由於在防線上人數占優,所以使用這個打法的球隊最為關注的是如何不丟球,所以導致很多時候比賽場麵十分沉悶和無趣。

裏努斯·米歇爾斯,將全攻全守戰術發揚光大的偉大教練,或許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戰術改革。

沒有固定的位置,不斷換位牽扯著對手的防線,每個人似乎都可以勝任防線、中場和前場的角色。

無冕之王荷蘭隊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可以在前場就開始防守,並且可以從後場就開始發起進攻。

很多人認為這種戰術就是球員可以根據喜歡跑到自己喜歡的位置上,實際上這種戰術對球員的要求非常高,體能,戰術理解能力和執行力。

這個體係的關鍵是總能找到球場上的空間,但足球是十一個人的團隊運動,約翰·克魯伊夫隻有一個,所以難以做到真正的全攻全守的荷蘭隊在世界杯三次未能奪冠。

此後多少戰術大師想創新和改革,卻發現總是繞不過全攻全守的影子,哪怕是21世紀的今天,巴塞羅那和西班牙創造的tiki-taka,也隻是建立在全攻全守的基礎上,實現了部分功能。

這個戰術特別重視球權,特別追求中場的控製權,所以他們很少使用防守反擊,而是盡可能地壓縮空間,試圖在中前場就拿回球權,所以高位壓迫也隨著這個戰術誕生。

當然,世上沒有落後的戰術,也沒有真正先進的戰術,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隻要足球運動還在,足球戰術永遠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

今夏法蘭西歐洲杯,有兩隊一開始就使用三後衛陣型,其中一支奇跡般的殺入四強,成為本屆杯賽最大黑馬,那就是首次參加國際大賽正賽的歐洲紅龍威爾士;另外一支就是打進八強,被改打三後衛的德國隊擊敗的老牌強隊意大利。

可以說,歐洲杯四強中的一半球隊都是靠著三後衛陣型贏球的。

這是否說明什麼問題?國際足壇會不會有新的模仿者出現?新賽季的歐洲聯賽我們是否能看到更多改打三後衛陣型的球隊?

《衛報》戰術專欄作家,足球戰術史巨著《倒轉金字塔》作者喬納森·威爾遜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三後衛陣型在上世紀80年代末曾大行其道,但在90年代末就逐漸淡出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單前鋒體係。

陣型的演變遵循一定的規律,三後衛之所以會火,是因為隨著傳統邊鋒的消失,邊後衛不需要再專注於防守,他們的位置提前到中場成為翼衛,留下三名後衛對付兩名前鋒:兩個盯人,一個拖後。

然後,在對陣單前鋒時有兩名後衛空餘出來,三後衛陣型的中場就會被對方壓製,尤其是在兩名翼衛需要去對付4-3-3或4-2-3-1陣型的兩名邊鋒時。

近年來,何塞普·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給世界足壇帶來了新的變化,一直球隊擁有65%甚至70%的控球率的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那些控球率不到30%的球隊也開始適應這種局麵。

後場擺大巴,不留空當,讓對手在中場隨便倒腳,這種之前不敢想象的打法,現在卻成為了很多球隊的求生之道。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中場的控製無關重要,多餘的後衛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球隊的目標由“贏球”變成“不輸球”。

在另一端,雙前鋒的配置也重新流行起來,這讓雙中衛的陣型有些無所適從,三後衛卻可以從容應對。

戰術理論固然可以解釋一些問題,但威爾士和意大利使用三後衛,主要還是結合了球員的實際情況。他們絕不是為了打三後衛而打三後衛,隻是三後衛陣型能讓球隊中的優秀球員能有更多發揮,而恰好這種陣型適應了本屆歐洲杯的的節奏,大部分比賽都是攻守分明,很少出現中場肉搏,意大利和威爾士總是能很好地應對攻擊型球隊,但在麵對以防守為主的球隊時反而辦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