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不僅可能一事無成,最主要的是,其本人可能還會因為得不到某些預期的結果,而陷入極大的痛苦當中,甚至因之而沉淪、墮落,久而久之,還可能會影響其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試想,為名利所困,以至於身心疲憊,這樣的人生會幸福嗎?這樣的生活會讓你感受到快樂嗎?這樣的心情能讓你看到世界的精彩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生活中,我們要看到,作繭自縛容易錯失幸福。要幸福,就要卸下心靈的枷鎖,放下對名利的癡迷,珍惜眼下所擁有的,淡泊而明誌,寧靜而致遠,做一個簡單而又快樂的人。
泰然自處不怨天,自然生活無憂懼
兩個小和尚在習武的時候吵起來了,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越吵越激烈。師兄師弟們在一旁勸架,但是他們倆誰也不肯讓誰。大家看出勸說也無濟於事,於是便都散去了,而他倆還在僵持著。
這時候,其中有一個小和尚終於憋不住了,他跑去請師傅來評理。師傅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小和尚就一五一十地把吵架的過程告訴了師傅。師傅聽完之後,摸了摸小和尚的腦袋,說:“你是對的。”聽完之後,小和尚便飛出去告訴另外一個小和尚說:“師傅說我是對的,說明你錯了,你向我道歉!”
這個小和尚一聽,很不服氣。於是氣衝衝地跑去請教師傅。師傅也問他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小和尚又把吵架的經過說了一遍。師傅也摸了摸這個小和尚的頭,和藹地說:“你是對的。”
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小和尚聽完師傅的話,心裏很費解。他終於沉不住氣,問師傅說:“師傅,您怎麼對兩位師兄說同樣的話呢?難道您就分不出對錯嗎?而且您平常教導我們要做個誠實的人,師傅您這樣不就等於撒謊嗎?”
小和尚一說完,心裏就有些忐忑,他本以為師傅會生氣,沒想到師傅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親切地摸了摸他的頭,說:“你是對的。”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不難領悟一個現實的道理,即凡事沒有一個絕對的對錯之分,對與錯,好與壞,等等,其實都是相對的。
對於這一點,南懷瑾先生有更為形象和精辟的解釋:我們研究《易經》,都知道綜卦。綜卦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種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麵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
之於我們的現實,也是一樣的。凡事,對錯、好壞、優劣都是相對的。因此,我們不必太過計較。做一件事,做好了,不必得意忘形;做不好,也不必怨天尤人;執著於某個東西,得不到,不必耿耿於懷,也不必因之而憂傷、沮喪甚至是絕望。其實,想想又何必?凡事都是相對的。泰然處之、坦然麵對就足夠了。
不然,就算你怨恨這、怨恨那又如何?既成的事實還是不會改變。俗話說,三分人事七分天命。人生在世,不求事事圓滿,凡事盡了心盡了力,結果如何其實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過程反而更為珍貴。況且人在自然的麵前,本身就很蒼白、很脆弱,任你怨天尤人也好,呼天搶地也罷,不會變的依然不會變,會變的還是會改變。
所以,生活中,我們不妨做一個泰然自處、自然生活的人。不去計較許多,以免讓自己陷入無盡的憂傷和困擾中。說到底,其實這是一種心態的選擇。幸福不幸福,就看你能不能泰然自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