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中庸就是一種平衡的藝術。恰好不偏不倚可能難以實現,但是少有偏頗,盡力達成一致是可以實現的。在職場中,若想打造和諧的職場關係,不論是上司還是普通員工,都應該善於運用中庸之道去平衡分歧。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有友可交。讓公司或者一個團體成為一個大家庭,讓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通力合作。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意義所在。
懂人心,識人性,講人情
南懷瑾先生作為一代國學大師,他浸淫於儒、佛、道之間,成為這個虛浮時代裏一位曠世賢師。他常常教誨世人說:“世間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與人相處的學問一生也學不盡,這幾乎成為我們處世的無間道了。”
南先生在解釋《莊子·人間世》中的“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時說:“任何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誌,他就愛好那一點,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麼都無法改變他。所以,明知道你是為了他,但有時候他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為他著想了。”從中,我們不難領悟他所要暗示我們的道理:世上最難的事情,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論是夫妻之間、父母之間、兄弟朋友之間,還是同事之間,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適當的距離。換句話說,關係再親密,也要給彼此留出足夠的空間,所謂的親密無間,處理得不好,就有可能給雙方造成傷害,甚至兩敗俱傷。
在職場上,我們應該謹記南先生的教誨——世上最難揣摩的是人心。職場是較量工作能力的戰場,更是識別人心的地方。不論你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是深諳人情世故的中年人,讀懂人心,始終都是職場生存的必修課。“明槍暗箭”,我們都要有應對的方法,以巧妙地化險為夷。
職場上,我們要懂人心,關係好的,也要適可而止,保持適當的距離;關係不好的,也不要處處針鋒相對。而對於那些明著一套,暗地裏搞另外一套的人,我們也要有識別的慧眼。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在工作中有事可做,有友可交。
在人類思想史上,一直存在一個懸案,那就是什麼是人性,究竟人性是善是惡?起初,孟子提出“性善”論。孟子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由此他斷定,人性本善,並且進一步指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對此,南先生認為:“但以水就下,肯定人性的本善,確有待商榷的餘地。”
事實上,究竟人性是善還是惡,自古爭辯都很激烈,至今仍未見定論。對此南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大家所說的人性,是先天——形而上——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性?(它是否存在?又是這一問題中的問題。)或者是指有了生命以後的人性……如果以有了生命以後的人性來說善惡,孟子、告子、荀子、揚雄,乃至王陽明諸家的說法,都有理由可以成立。但可惜的是,這都是與遺傳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有關的問題,至於和真正哲學的本體論,則了無牽涉。以之而言行為心理學則可;如果就以此而論形而上學,還有一大段距離,實在需要細加審思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