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家庭之溫馨:有老可養,有小可教(1)(3 / 3)

子路自幼家境貧寒,一家人經常食不果腹,經常要在野外采摘野菜充饑。有一次,子路聽見麵黃肌瘦的父母歎息說,很久沒有吃飽過,要是哪天能好好吃上一頓米飯就好了。

子路一聽,心裏又難過又愧疚。家裏已經揭不開鍋了,一粒米都沒有了。子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思前想後,他終於想到遠方的舅舅家裏比較富足,若是向舅舅借點米,舅舅必然會答應,而父母也就能夠吃上一頓飽飯了。但是去舅舅家,要翻過幾重山,路途甚為遙遠。

盡管如此,子路還是毫不猶豫地出發了。雖然山路崎嶇,路途遙遠,但是一想到借到了米就能滿足父母吃上一頓飽飯的願望,子路便不再害怕什麼了。一路上,他不顧山高路遠,翻山越嶺走了幾十裏路,從舅舅家借了一小袋米,便立即馬不停蹄地往家趕。

後來子路學而有成,南遊楚國。楚王非常賞識子路的品行和學問,於是給他加官晉爵。後來子路家中車馬百輛,餘糧萬鍾,自此,衣食無憂。

此時,子路的父母早已過世。縱然子路已經過上了富貴顯赫的日子,但他仍不能忘記過去父母的勞苦,經常感歎道:“如果父母還在世就好了,那麼他們也能享受到現在的好生活了。如今就算要同以前一樣吃野菜,再要我翻山越嶺去借米回來贍養雙親,我也心甘情願!”

所以,我們應該借鑒子路的經驗,聽取南先生的建議,孝敬父母要及時,不要等待將來。誠如子路常說的:背著重東西走遠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選地方;家裏貧窮、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選待遇;孝敬父母,也不要挑選時間,要趁早。

盡孝該盡在哪裏

論及“孝”,子夏和孔子之間有這麼一段對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南先生著力解釋其中的“色難”。他認為,色在這裏指的是態度,色難即態度很難。父母做事,兒女接手代勞;有美食,拿給父母吃。這樣就是孝嗎?

事實表明,孔子這句話說得著實很有道理。盡孝,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才算是真的盡孝了呢?是不是接過父母手中的活,給父母買好吃的,就算是盡孝了呢?

其實不然。試想,若是父母想順帶活動活動,掃一下地,或者上山去砍柴,這時候,若代替父母去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真的為父母著想,也不是真的孝。而父母明明不想吃某些所謂的美食,縱然昂貴、營養價值很高,卻還是買回家,甚至強迫他們吃,或者冷冰冰地放在他們麵前,說:“吃吧,很貴的。”設身處地想想,若是將來你的孩子這樣對你,你還認為這是孝嗎?

因此,南先生會反複強調“色難”。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說這句話時,南先生又再次提到兒女對父母的態度問題。南先生指出,“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是在講孝道,其中“竭”字是關鍵。盡孝,隻要“竭其力”,力所不能及也無須強求,量力而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