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婦人(2 / 2)

往往寺廟庵堂裏的素宴,雖說是不能用到葷腥,但大部分為了香客的喜好著想,還是盡可能的用食材做出葷菜的味道來,夏亦真原本以為的就是這樣,自覺不是不能接受,誰知道謝承宸早有吩咐,他要準備的就是原汁原味,也是這的大廚思維敏捷,一夜之間就被他琢磨出來了不少花樣……

連豆腐都被他做成了青菜味兒的,模樣還特意做成了水當當的白菜模樣,秀氣可愛。更不用說之後送上的茶點了,配上一壺秘製蔬果汁,夏亦真覺得自己臉都要綠了。不過……瞄了一眼謝承宸剛剛放下的筷子,他默默低下了頭,掩飾住自己一下子變得暗沉起來的眼神。

那雙筷子,剛剛還給他布過菜來著。

謝承宸則對此一無所覺,小小報複回來後,他的心情可以說是相當的愉悅,連飯都比平時多吃了半碗,臉上現出健康的紅暈來。

吃過午飯,他們就一同下山了,謝承宸書桌上還有待看的奏折,以及老師留下的作業,夏亦真也需要去城外的驛站報道,向上遞牌子,等著明日謝承宸的正式召見,他能推遲半天到,但再晚隻怕就要被言官上書痛罵了。輕鬆愉快的時光,總是短暫。

一路下山,路上卻並沒有看見別人。雙溪寺主要還是作為皇家別業存在的,更因每代太子都需要經常往來此地一年有餘,他們種植的作物也有別樣的象征意義,是以基本上是不會向山下的信眾開放的,廟裏住著的,也是一些一心清修,在手藝或者種植上有著一技之長的僧徒。沒人去,自然也沒有靈驗的傳說流出,自然就更沒有百姓慕名而來了。這座山可以說相當幽靜。

與之相反的,則是相隔不遠的寧隱庵,那可是京中有名的庵堂,香火繁盛,京中婦人若有事不決,或祈求子嗣,都會來此處。與庵堂的名字相反,是個人來人往的熱鬧去處。至於此處庵堂是因臨近的雙溪寺被設為太子種植之處後,才聲名鵲起之事,百餘年過去,已經無人再提了。

到得山腳下,遠遠的卻看到了一個瘦骨嶙峋的身影,領路的青年方丈臉色一變,就想趕過去,腳步剛動卻被夏亦真攔了下來。

夏亦真臉上帶笑,半側著身子擋在謝承宸身前,手卻已經扶在了腰間——他可沒忘記自己身邊這人是什麼身份,他輕聲問:“這婦人是什麼來曆,方丈可得給我說個清楚。”謝承宸則覺得有些好奇的往不遠處看去,那人蓬頭垢麵,瘦的幾乎隻剩一把骨頭,夏亦真到底是如何看出她是個婦人的呢?

方丈道了聲阿彌陀佛,似乎有些難以啟齒,想了想措辭才捏著佛珠解釋:“這婦人是半個月前來到雙溪寺山下的,還帶著一兒一女,當時她眼睛已瞎了,兩個孩子還發著高熱,山上的老師傅看著不忍,給了些藥把那兩孩子給治好了。”他頓了頓:“隻是廟裏不能收留他們,幫著在山腳給搭了個棚子,讓他們有個落腳之處,沒想到今日會驚擾到貴人,還請恕罪。”

謝承宸不甚在意的擺了擺手:“她不過是從邊上路過罷了,談何冒犯呢。”夏亦真則擰著眉追問:“這婦人的來曆,你們也不知曉嗎?”方丈垂下了頭,似乎是為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而覺得羞慚:“看他們當時的模樣,應該是從寧隱庵來的。聽她自己說,原本是讀書人家的婦人,丈夫進京趕考五年沒有音訊,帶著孩子上京來尋親的。”

謝承宸頓時恍然,什麼從寧隱庵來,隻怕是因為這婦人的孩子重病,寧隱庵怕衝突了貴人,才將這一家子全趕了出來吧!雙溪寺的方丈向來溫柔寬和,如果不是夏亦真追問,恐怕不會說出這種疑似中傷寧隱庵的話來的。

這路途中的偶遇,謝承宸隻做是尋常,派小內侍給那婦人送去了點米糧點心,這件事也就告一段落了。他卻沒想到,這婦人還有一日會再出現在他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