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鍾情人參
除靈芝外,宮廷另一味備受推崇的中藥是人參。從秦漢到明代,宮廷對人參用的並不多。但也有一些,如:隋唐五代時期的宮廷中,有一個“參蘇飲”:人參3錢,蘇葉、桔梗、幹葛、前胡各4錢,陳皮、茯苓各5錢,枳殼3錢半,木香1錢半,甘草2錢半,半夏4錢。水煎服,日服2次。本方為益氣解表之劑,主治四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多痰,中脘痞滿,嘔吐痰水等症。
宋代宮廷中,常用“人參湯”、“人參煮羊肉”等,皆以人參為君藥,培補元氣。人參湯為人參配以白術、訶黎勒皮、木香、黃芪、白茯苓、藿香葉、陳皮、甘草等,水煎分服。治療小兒脾胃不和,食欲不振;人參煮羊肉,則用人參1兩,地骨皮3兩,肉蓯蓉3分。蒸熟,切細,食之。此方補脾腎,治虛勞。
明代宮廷,常用以人參為君藥的“十全大補湯”,由人參、肉桂、熟地、白芍、川芎、茯苓、當歸、黃芪、白術、甘草組成,以上10味藥均為1錢2分。水煎,分服。“十全大補湯”,乃是補氣與補血並舉的著名複方,功在補益氣血,主治氣血虧損導致的失血過多,惡寒發熱,煩躁口渴等症。中醫認為,陰陽氣血相互為用,失血過多則陰虛,陰虛則生內熱。本方作用為氣血雙補,於補血中兼以益氣,以成其陰生陽長之功。
在明代宮廷,還有一個以人參為君藥的“神仙不老丸”,此丸藥重用人參(2兩),配以菟絲子、枸杞子、柏子仁、石菖蒲、牛膝、杜仲、地骨皮、熟地等補益肝腎的藥物。蜜丸如桐子大,每日服3次,每服70丸,鹽酒或鹽湯送下。本方藥物中,人參、菟絲子、枸杞子,已被證明具有延長動物整體壽命和細胞壽命之作用,其他藥物具有調節免疫和內分泌的作用,能抗自由基,改善髒腑功能,改善體內環境,是一種傳統的延緩衰老方劑,其藥理作用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也許是我國東北地區盛產人參的緣故,在曆代宮廷用藥中,對人參用得最多、最廣泛的,莫過於來自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了。
翻開卷帙浩繁的清宮醫案,觀其宮中皇帝、後妃之脈薄,鮮有不用人參者,其用量之大,更是前所未有。據載,在清宮最常用的以補氣為主和氣血雙補的醫方中,人參當仁不讓地成為“君藥”——中醫方劑講究君、臣、佐、使,君就是領頭的藥。清宮重用人參,著眼點有兩個,一是大補元氣,一是臨終急救。
先說大補元氣。這方麵,人參用量非常之大。據清宮醫案記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太醫院共享人參230斤。乾隆朝,人參用量更大。據記載,自乾隆六十二年(公元1797年)十二月初一始,至乾隆六十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日止,皇上共進參脈飲395次,用四等人參37兩9錢。平均每日1錢。
乾隆帝之穎妃、慶妃和五阿哥等,則大量噙化人參。如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二十日起至次年正月二十一日止,穎妃共噙化人參3兩1錢,每日噙化量也達1錢之多。除噙化外,還有研末吞服、文火燉服、浸酒飲服等多種用法。
篤信服用人參可延年益壽者,莫過於自詡“古稀天子”的乾隆帝和壽享遐齡的慈禧太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