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投降派的首領就這樣死在了船上。
而劉備和孫權合作抗擊曹操,結果我們都清楚,曹操失敗了,劉、孫脞利了,其後還建立了吳國和蜀國,兩人都當上了皇帝。
2。曹操對關羽過去有恩,關羽便在華容道上義釋了曹操(曹操得到了善意回報)。
3。當關羽被劉備任命為前將軍,駐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曾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來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這本是一種友好結盟的表示,關羽不但不準許,反而辱罵了使者,這使孫權很惱火,覺得太沒有麵子,因此兩人結了仇。後來關羽被孫權集團打敗,抓起來砍下了腦袋(關羽因對孫權的無禮而嚐到了惡果)。
所謂的針鋒相對,其實包括兩個方麵的內涵:其一是在對手采取強硬的對抗手段的時候,我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使用強硬的手段來還擊;其二是當對方以友善的態度對待我們的時候,我也以友好報之。
上麵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劉琮沒有使用針鋒相對的策略而滅亡了,劉備和孫權使用了針鋒相對的策略而保全、發展了自己。這證明針鋒相對的策略是最優的策略。
曹操過去對關羽有過恩惠,現在關羽作為回報,放跑了曹操——對於曹操而言,這是針鋒相對策略的勝利,所以也證明了針鋒相對是最優的策略。
孫權想用籠絡與友好的辦法與關羽結親,關羽應當用同樣的辦法予以報答,結果關羽卻用什麼“虎女豈能嫁犬子”這樣的話來刺激孫權,結果讓孫權懷恨在心。如果這時候仡們結親了,在關羽進攻曹操的時候,孫權說不定還會助他一臂之力,即使不助,也一定會保持中立。這樣,關羽不可能有走麥城被處死的命運——這是不使用針鋒相對策略的一例反證。
那麼,針鋒相對的策略為什麼會是最優的策略呢?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一文中指出:“蔣介石對於人民是寸權必奪、寸利必得。我們呢?我們的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無論是十年土地革命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或者是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最欣賞和最純熟使用的就是這種“針鋒相對”的策略。
例如,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國民黨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侵占了陝甘寧邊區的淳化、正寧等五個縣。閻錫山在山西發動十二月事變,進攻抗戰決死隊,摧殘抗日民主政權,殺害大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1940年二三月間,蔣介石國民黨九十七軍朱懷冰糾合龐炳勳、張蔭梧、侯如墉等匪部,進攻太行區域的八路軍總部。在警告和勸阻無效的情況下,毛澤東指示八路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采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辦法,集中部隊狠狠地教訓了敢於來犯的敵人。最後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蔣介石反動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軍委發言人的名義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向世界人民揭露國民黨進行反共投降行動的全部陰謀,並提出了解決“皖南事變”的辦法,要求國民黨:第一,懸崖勒馬,停止挑釁;第二,取消1月17日反動命令,並宣布是完全錯了;第三,懲辦皖南事變的禍首何應欽、顧祝同、上官雲相三人;等等。
一共是十二條的嚴正要求,針鋒相對,剛柔相濟,使蔣介石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境地。進,則會遭到入民更加強烈的反對;退,即如果蔣介石承認錯誤,就會在全國人民麵前大丟麵子。共產黨的力量不但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嚇倒,而且打退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也抗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毛澤東在這次鬥爭勝利後又起草了《關於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的黨內指示。他指出,中日民族間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國內階級間的矛盾依然處於從屬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指導著國民黨政府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依然是兩麵性的階級,它一麵和日本對立一麵又和共產黨及其所代表的廣大人民對立,而客觀存在的抗日和反共,又各有其兩麵性。而他們既然在抗日,其對我黨既然一打一拉,則我黨的方針便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打對打,以拉對拉,這就是革命的兩麵政策。
請看,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從實踐中得出來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愛克斯羅德等美國政治科學家在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得出來的結論,竟然如此的相同,這再一次證明了這個策略,的確是人類經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主要策略,也是一種最佳的策略。
針鋒相對背後的長遠利益原則
我們知道,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出於一個利益的原則,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就是為著集團或國家的利益,而在集團和國家的利益裏,也包含著個人的利益。
這個原則幾乎是與動物共有的,它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或更早一些時候。
當一隻老虎或獅子去覓食,在獨自完不成任務的時候,就必須兩隻或三隻一起共同來完成,一旦殺死了對手,那麼就必須讓合作者也飽食一頓,而不會自己獨吞獵到的食物。因此,合作是在共同完成一樁不可能由單獨一人完成任務的情況下發生的。
就像劉備與孫權合作對抗曹操,憑著曹操有那麼多的兵馬,來勢洶洶,光靠劉備一支弱旅或光靠孫權的六郡之兵似乎都不可能取勝,他們如果放棄了合作就等於自殺。
而一旦威脅解除,那麼在發展各自利益的情況下,就可能與這個合作者的利益相碰撞,就會發生新的矛盾與鬥爭,原來的合作就會受到破壞。
孫劉兩家的合作與鬥爭,是交替進行著的,他們之間的關係經曆了結盟(合作)一叛盟(不合作並對抗)一再重新結盟這樣一條路徑行進的,這就如同愛克斯羅德的競賽一樣,以合作開局,結果出現了不合作的局麵,然後看來還是合作為佳,就再度修複關係,進行第二次合作。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漫長的鬥爭過程中,也有三次的合作過程。看來,我們畫出的孫劉兩家的合作過程,代表的是全人類在長期鬥爭過程中的普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