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想要與東吳聯合抗曹,就請示劉備讓他跟著魯肅來到東吳,目的是說服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
曹操的實力如何,對於東吳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時候東吳的內部,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正在說服孫權投降曹操。孫權手下全部動員也不過二十餘萬兵馬,如果曹操果真有八十萬乃至百萬大軍,孫權是無論如何也難於禦敵的。
在同到東吳去的船上,魯肅一再交代諸葛亮,不要把曹操的實際情況告訴孫權,要他少說一些曹操的實力,不要嚇著孫權,怕他因此會倒向投降派一方。
然而諸葛亮做出的卻是一種反常的舉動,他反而誇大了曹操的實際力量。
當孫權問他說,你們劉皇叔曾經同曹操打過仗,一定知道曹操兵力的情況,曹操的兵馬究竟有多少的時候,諸葛亮卻發起“唬”來,說曹操的軍隊有一百萬人,而手下能夠打仗的將領,少說也有一兩千員大將。
這話把孫權嚇著了,但又有些不相信。諸葛亮不顧魯肅如何使眼色,還在添油加醋地嚇唬孫權。
孫權又問:“曹操這次南來的意圖是什麼?”諸葛亮回答說:“當然是來打你江東,不然他南來幹什麼呢?”
孫權再問:“與曹操戰與不戰,請您為我決策一下。”
諸葛亮便說:“你要是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幹脆就投降得了。我們劉皇叔是沒有辦法才逃到荊州來的!”
孫權昕了諸葛亮的話,感到又惱火又喪氣,他問道:“要是真的像你說的那樣,你們劉皇叔為什麼不投降呢?”
諸葛亮的回答更有意味:“當年在劉邦奪得漢朝天下的時候,齊國的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不堪受到侮辱,集體自殺。我們劉皇叔是一個英豪,加上又是皇族出身,他哪裏會投降呢?”
言外之意就是,劉備是一個英雄,孫權不是,所以你孫權要投降曹操可以,我們劉皇叔是寧死也不會投降敵人的。這一番話把孫權說得勃然大怒。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話裏除了誇大敵情之外,主要是想采用激將法來激怒孫權。
但是從另一個方麵而言,諸葛亮恐怕也講出了曹操實力的部分事實,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江東的決斷會是另一個樣子了。
因為,周瑜在夜裏來見孫權,他向孫權說出來的卻是另一番情況。
他悄悄地告訴孫權,其實曹操並沒有那麼多的兵馬,他北國的兵馬不過十五六萬人,他得到的袁紹軍隊也隻有七八萬,況且這些人雖然投降了曹操,其實都懷有二心。而曹操的軍隊都已經疲憊,他用疲憊的親信控製疑惑不安的投降之眾,這樣的軍隊是不能打仗的,所以他說:“主公不必顧慮太多,隻要給我五萬精兵,我就能夠打敗曹操。”
兩種說法相差如此懸殊,實在令孫權不知所措。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曹操有著一百萬兵士,這還是少說了的;按照周瑜的說法,曹操隻有二十二三萬人馬,不但疲乏,而且有降卒軍心不穩的情況存在。這樣說來,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說法,那麼孫權就隻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而如果按照周瑜的說法,他隻需用五萬兵馬就能打敗曹操,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向曹操宣戰。兩種情報就會得出兩種相反的結論,而這兩種結論一旦實行起來,一種就使孫權成了亡國亡家之人;而另一種可能是擊敗曹操,保住了孫家的江山。那將是南轅北轍的兩種結局。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主帥必須真實地掌握確切的情報(信息),情報的差異影響著主帥的判斷,也影響著博弈的勝負成敗,同時還必須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來判斷,所有參謀人員的意見都不能代替主帥的意見。這個問題當然用不著特別強調,不論是軍事鬥爭,還是商戰,情報的重要性和在決戰中所起到的作用早已千萬次地被史家所證明。沒有情報的將軍猶如瞎子摸象,非打敗仗不可。當然,情報有真假之分,也有有用情報和垃圾情報之別,重要的不是你掌握的情報越多越好,而是如何來研究、分析和處理這些情報,從中判斷和推導出正確有用的結論。
不過,我們還要說上一句,至於曹操到底帶了多少軍馬來到長江邊上參加這次“赤壁之戰”,不僅當時的孫權沒有弄清楚,就是到了今天,許多曆史學家也還是搞不清楚。今天多數曆史學家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曹操沒有百萬雄師,也就是七八萬人,而周瑜從劉備手中借來的人數,加上自己的兵力總共有五六萬人,雙方決戰時的兵力相差並不大。
也有這種可能性,曹操雖然帶著幾十萬人馬,但是他把其他的兵力留在了河南、安徽之地,沒有用到與孫權對決的戰場上,在長江邊上赤壁這個地方與孫、劉交戰的,不過七八萬人馬。
我們在這裏還要著重說明的是:諸葛亮誇大了敵情,而周瑜縮小了敵情。這在每一次戰爭中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不是左就是右的兩種情況都不利於情況的研究和判斷,不利於最後決策的確定,所以對於所獲得的情報,都應當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的分析和再論證的過程,保證得到最後能夠掌握敵方實力的確切數據,不然,就會引起主帥的怯敵或輕敵,隻要出現其中的一種情況,都會使自己在最後的戰爭中失分。
判斷形勢和分析對手是兩項必要的工作
博弈論認為,掌握信息是有必然差異的,一是對弈的雙方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可能一樣的。就如美國侵略伊拉克之戰,由於薩達姆的通信技術落後,加上長期處於被製裁、封鎖狀態,同時又不相信美國會真的打他,他肯定不如美國的情報部門掌握的信息多。二是對弈的雙方掌握的信息可能不全麵。就“己方”而言,掌握信息包括著兩個方麵:其一是掌握進入博弈局時整個環境的大形勢和大氣候;其二是掌握與你對弈者本身的相關資料。然而,由於對手也在防範你,就像在亞洲或世界性的足球賽中,一方想去看另一方的熱身賽,另一方或者是拒絕參觀;或者施放煙幕,不讓主力出場;或者打的不是上場的戰術和陣容,總不會讓你了解真實的情況。因此,掌握信息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對博弈的對手基本無知,我們可以稱為“黑箱”,黑箱是指對方的情況像一隻昏暗的箱子,我們完全看不清裏麵的情況;第二種是“灰箱”,是指隻能看見其中一部分情況,對於全局卻不甚了然;再有一種是“白箱”,那就是基本掌握了對手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在通常的情況下,在完全不知道對手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敢貿然進入博弈局的,而完全了解了對方信息的情況也不會多,一般是處於“灰箱“狀態的情形較多。
仍然可以拿《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為例。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的防線被攻破,司馬懿率15萬兵馬臨近諸葛亮防守的小城。此時諸葛亮僅有5000軍馬,還分出一半去運送糧草了,身邊隻有一些文官和2500名老弱軍士,這是一個極其懸殊的比例(60:1)。戰爭一旦打起來,不僅蜀軍會全軍覆沒,連諸葛亮也會成為魏軍的階下囚。此時的諸葛亮隻得冒了一次險,用空城計來抵擋魏軍的圍城。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可以說是“白箱”操作,他對司馬懿的情況是了如指掌的;而司馬懿對蜀軍的情況卻知之不多,我們可以說是“黑箱”或者說是“灰箱”。正是因為“灰箱”,司馬懿才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諸葛亮一生謹慎多謀,這次敢於大開城門,在城頭撫琴,必是有恃無恐吧?不要中了諸葛亮的詭計。於是司馬懿下令撤軍,為諸葛亮調兵遣將贏得了時機。
不過,這出“空城計”是真正的史實,還是文人筆下的戲劇情節?筆者心中是存疑的。司馬懿即使判斷出諸葛亮有詐,還可以采取兩三種方法進行測試:一是派上一個先鋒團,打入城中去試一試對方的虛實;二是用一排騎射高手,衝到城下去射殺諸葛亮;三是假作退軍,或是圍而不攻,以觀察蜀軍的真實兵力。當然,這都是題外之言了。就司馬(懿)諸葛(亮)博弈而言,的確存在著像司馬懿那樣的“灰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