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言 東方謀略學與西方博弈論(2 / 3)

博弈作為一種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不過60多年的時間,但是,人類廣義的博弈活動,卻是自人類結合成群體後就一直在進行著的,我們可以說它已有兩三千年之久,甚至是五六千年之久了。

納什或者其他博弈論學者所講的“策略”,在中國人看來,其實是一種謀略、韜略,這是中國曆代政治家與軍事家必然要研究的一門學問。

世界上的人都會承從,中國是個謀略學高度發達的國家,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明清時代,中國從分裂走向統一以及從統一趨向分裂的局麵都需要經過戰爭來解決,都需要有高明的戰略家、軍事家來進行謀劃並實施,這樣的過程一直進行了數千年,直到清朝滅亡後的軍閥混戰以及國共兩軍逐鹿神州大地。而《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等都是這類謀略的書籍。漢朝初年,“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可見在那個時代,就十分重視對於謀略書籍的整理和運用。在20世紀80年代,解放軍出版社曾出版過《曆代兵書目錄》,根據該書統計的兵書,共有1304部,6831卷,這個數字僅僅說明了是今天所能收集到的,至於遺失的兵書,恐怕比這個數字要多上幾倍。

中國人講究謀略,主要表現在軍事上和朝廷中,即諸侯、軍閥之間的戰爭和宮廷朝堂上皇帝的馭人術和派別間的鬥爭,至於經商方麵,由於我國古代的商業並不發達,因此在這方麵的謀略書籍就較為少見。

中國最膾炙人口的博弈故事是那個田忌與齊王賽馬的傳說。

齊王和田忌各有三類馬,分上、中、下三等,不過田忌的馬都比齊王的要略遜一籌。兩人進行賽馬比賽,於是孫臏幫助田忌出主意,用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先輸一場。然後再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按照三賽兩勝的規則,田忌取得了勝利。這可以稱得上是最早運用博弈論取得勝利的例證。

當然,這裏麵有幾項是需要說明的,第一是必須遵循遊戲的規則,在這裏的規則是三場比賽隻要有兩場勝利就算贏了:第二是田忌的馬雖然比齊王的稍遜一籌,但也差不了多少,如果相差太大。他用上等馬也賽不過齊王的中等馬,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這個例子讓我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隻要有好的策略,力量相對弱的一方也是可以贏得勝利的。

還是這位孫臏先生,在事後好幾次戰役中的謀略,都讓後人拍案叫絕,如“圍魏救趙”和“減灶法”等。

公元前353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派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請求齊國支援。齊王便派大將田忌為主帥,拜孫臏為軍師,帶領齊國的大軍前往支援。

田忌打算直接領兵到趙國去救援,孫臏認為不妥,他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強拉硬扯,要勸解雙方停止搏鬥,不能直接參加進去幫著打。派兵解圍的道理也正是如此,不能硬碰硬,而要運用避實就虛的策略,使形勢對敵人不利,讓他們產生後顧之憂。這樣一來,趙國自然會解除被圍困的態勢。眼下魏國圍困趙國,他們的精銳部隊已經在外麵打得精疲力竭了,他們的老弱殘兵也在國內累得疲憊不堪。因此,你不如率軍直取魏國的都城大梁,斷絕它的交通要道,攻擊其防衛空虛的地方。這樣,我們既可解除趙國之圍,又可坐收魏軍自敗的效果。”田忌采納了孫臏的意見,派兵攻打大梁。果然,魏軍放棄了包圍圈,離開邯鄲,回兵營救本國。此時魏兵已經疲憊不堪,在長途回兵的路上又遭到齊軍的阻擊,雙方在桂陵一戰,齊軍把魏軍打得落花流水。

凡國家統一被破壞,全國分裂成若幹個諸侯國,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部想要稱霸神州的時候,就是謀略術運用密度最大、發展最迅速的時候。從這個觀念上說,中國的戰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都是中國謀略學的高峰期。

《三國演義》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有經久不衰的影響力和眾多的中外瀆者,其中的一個吸引點就是其中所蘊涵的謀略學。就拿“券壁之戰”的這個過程來說,“諸葛亮舌戰群儒”、“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蔣幹盜書”、“草船借箭”、“華容道”……無處不顯示出謀略的高下與謀略所產生的效果。因此,我們覺得,隻需徹底解剖像“赤壁之戰”這樣一個情節,就能夠完整地體現中國謀略的全部精髓。無論是博弈論,還是謀略學,其實都源於一個目的,那就是在雙方——我方與敵方(對手方)相對時,在遊戲規則允許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贏得對方,以獲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謀略學,其實就是西方的博弈論。

“博弈論”與“謀略學”的區別在哪裏

雖然我們可以說,西方的“博弈論”就是中國的“謀略學”,而且無論是博弈論學者還是研究商戰的經濟學家,都很重視像《孫子兵法》之類的著作,學以致用,把它們運用於經濟學領域,但是,我們仍然覺得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區別。

兩者的最大區別還得從東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說起。

1992年,李政道先生在上海複旦大學演講時說過這樣的話:“可是科學的發展在西方和中國並不完全一樣。在西方,尤其是如果把希臘文化也算做西方文化的話,可以說,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和古希臘有更密切的聯係。古希臘時也和現代的想法基本相似,即覺得要了解宇宙的構造,就追問最後的元素是什麼。大的物質是由小的元素組成的,小的元素是由更小的粒子構造的,所以從大到小,從小到更小,這個觀念是古希臘時就有的(Aom就是希臘字),一直到近代。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略有不同。我們是從一開始就感覺到,微觀的元素與宏觀的天體是分不開的,所以中國人從開始就把五行與天體聯係起來。五行的一個很原始的看法,就是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