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暴作為幹旱半幹旱地區的自然災害之一,並非現代的產物。據科學家對深海岩芯和冰蓋沉積物的測定,早在白堊紀末也就是距今7000萬年地球上就有沙塵暴出現。
3000多年前,我國史書便有西北地區發生黃沙、雨塵、雨塵土、黃霆等記錄。中國古人將風後降塵稱為霾。
《詩經》注釋中稱:“終風且霾,傳霾雨土。”《爾雅》曰:“風爾雨土曰霾。”這其中的終風、風爾講的都是風後降塵的天氣現象,由於古代揚沙降塵天氣不時發生,因此霾就成了這一天氣現象的專稱。
眼下,我們要去的那地方,塵暴正在慢慢形成,肉眼可見到空氣中的沙塵一點點地卷起,直往半空中衝,那不是簡單的塵暴,像是卷子風。
看著這一幕,大哥的臉色微微一變:“什麼情況,現在不是塵暴的時間。”
《朔方通誌》載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乙亥午寧夏洪廣堡,風霾大作,墜灰片如瓜籽,紛紛不絕,逾時而止,日將沉,作紅黃色。
晉惠帝永康元年,甘肅十一戊午朔,大風從西北來,折木飛沙走石,六日始息。表明這場風形成的沙塵暴摧折樹木,沙石均被吹起,持續6天方平息。
但縱觀曆史記錄到現在,沙塵暴主要發生在二到五月,其中三月、四月最頻繁,其它月份較少。沙塵暴發生的日變化表現為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間至午前則相對較少。
因為路程遠,中間還轉了火車,現在是上午八點四十分,這個時間點還沒聽說會起塵暴的,大哥瞅我們一眼的時候,那沙卷子像一條暴龍般衝上了天,在空中盤旋!
對於這奇異的一幕,過往的行人好像不以為然,師姐順勢叫住一名路人:“大姐,這卷子風怎麼刮得這麼怪,這個點就起塵暴了?”
“那鬼地方起來的不是塵暴,鬼曉得是什麼,當地人沒人去那邊,都是一些不怕死的過去。”這大姐上下打量了一番我們,不屑道:“你們也是來探險的吧,少去,聽說淨是白骨。”
這話裏的意思是讓我們別去找死罷,送走了大姐,那寶珠轉身,默默地吞下一顆白色的藥丸,大哥的臉色就變了,提議先找地方住下來再從長計議。
白楚城發了那方依依的定位過來,離我們不到十公裏,看方位正是剛才起卷子風的地方,我正想點開地圖看個仔細,毫無聲息地,那個紅點消失了!
看到我的臉色不對勁,師姐湊過來,看到地圖上空空如也,臉色也是微僵,我趕緊安慰道:“就那個小東西撐到現在已經很不容易了,看來是往那邊去了,休整好我們也過去。”
寶珠自從到達這裏後就有些虛弱,說來也怪,明明離天山不遠,但一邊綠茫茫,一邊蒼茫茫,已至沙漠,鮫族大概屬於水性,來到幹旱的地方便水土不服。
大哥心急,扶著寶珠去找住的地方,我們找到一間還算寬敞的民宿,正巧人不多,我和師姐還在辦入住,大哥就領著寶珠進房間,師姐順勢嘀咕了一句:“也太心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