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女兒長大了,她就會變得有主見,有思想,不再是一隻溫順的小貓,她開始接觸世界,而她此時所接受的教育足可以讓她能夠初步規劃出自己的目標,形成自己的個性,她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因此,當父母們再以成人的理念和標準來要求女兒時,便會產生碰撞。所以,有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事情不要管得太多,過分的關注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
有些父母由於本身脾氣暴躁,加上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古訓深信不疑,於是當女兒犯錯的時候,動不動就使用家法。父母打孩子,往往隻是因為一時衝動,可是卻不知道,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下麵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可是孩子說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後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懦弱。如果孩子經常挨打,她看到家長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孩子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孩子都隻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孤獨。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更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願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也不願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固執。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認錯,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粗暴。由於孩子模仿性強,在家裏挨父母打後,到外麵就打別的弱小孩子。這種粗暴性格一旦形成,孩子長大後就容易產生暴力傾向。
◆喜怒無常。有的家長打過孩子後,又覺得心痛後悔,就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並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孩子也會變得喜怒無常。
由此可見,棍棒式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采取棍棒式教育的父母雖然是出於關心女兒成長的心理,但也要考慮女兒的人格和心理狀態。心理專家說:“在父母‘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一種模仿暴戾的心理。”實際上,“打”隻能暫時讓孩子馴服,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最終則會扭曲孩子的性格。打罵和威嚇孩子,一種可能會使孩子形成心胸狹小、自卑、怯懦、不誠實的性格,還有一種可能會使孩子變得非常暴躁,對挨打滿不在乎,成為具有反抗意識、崇尚暴力、性格偏執的人。因此,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請放下手中的棍棒,以講道理來代替簡單的暴力,多用些時間用心和女兒溝通,讓女兒生長在沒有棍棒陰影的空間中。
兩代人之間缺乏溝通,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則認為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兩代人的差距越大,孩子就會變得越反叛。所以,為人父母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努力縮短與女兒的差距。多和女兒進行溝通,用交流化解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