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用交流化解叛逆(2)(1 / 2)

嘮叨表麵看起來是由孩子的不良行為引起的,是為了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為。而實質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讓大人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為了發泄這股情緒,大人開始了嘮叨。由此可見,嘮叨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大人的需要,嘮叨終止的時間也往往取決於大人的情緒。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做自我情緒的主人,不能在處理問題時被情緒所左右。高興時就對孩子寬宏大量,遷就放縱;不高興時則遷怒於孩子,拿孩子出氣。我們要試著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體察孩子的所思所感,時刻保持一顆童心。當女兒拿著99分的考卷回到家,雖然為沒拿到100分而懊悔,但內心一定巴望你讚美幾句,畢竟99分也不容易。但碰上父母不停的數落,則會讓她們變得不再自信了,與父母之間也會拉開距離。所以父母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應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而應努力體驗孩子的精神世界。

作為父母,若處處以一個長者的身份指揮著孩子的一言一行,是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的,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克服嘮叨。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母女關係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有利於避免氣氛惡化。父母要多和女兒講悄悄話,用親切的口吻在她們耳邊輕輕地說,比起不停地嘮叨的作用要大得多。

允許女兒和父母爭辯

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經常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可能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如果父母一味地以自己的意誌去控製孩子的言行,孩子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所以,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誌簡單地強加在女兒身上,而是為女兒創造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

我是個教師,教學生覺得挺容易,可教育女兒卻老不得法。女兒聰明可愛,但也很刁蠻任性,老惹我生氣,一生氣我就劈頭蓋臉地罵她,數落她的不是。

星期六,女兒又在外麵瘋了半天,回來後又被我罵了一頓。誰知女兒竟然用很不屑的眼光看著我,我不禁大吃一驚。第二天,我對女兒說:“今天媽媽同你到新華書店去,你看中的書隻要對學習有用,媽媽就給你買。然後,我們再去逛街,若是你看中什麼,就跟媽媽說,隻要是你需要的,媽媽也給你買。”女兒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我,似乎在說:“今天媽媽怎麼會這樣好?”

看見女兒驚訝的樣子,我便耐著性子又說了一遍,就拉著女兒一起上街了。在路上我問女兒:“昨天媽媽罵你,你是怎麼想的?”女兒不答。我就說:“今天媽媽一定不發火,不罵你,你把你當時所想的告訴我。”女兒看我態度誠懇,就說:“我很看不起你啊!”“怎麼看不起我?”“我不就是去玩了一會兒嗎?你就劈頭蓋臉罵我,一點也不像個老師,簡直就像個……”“像個什麼?”“像個潑婦……”我一聽,又是大吃一驚。

從這以後,我再也不罵女兒了,而改用了說理的做法。漸漸地,女兒對我也親近了,看到我伏案備課、批改作業時,甚至還會給我沏上一杯熱茶。考試做錯了題會一五一十向我說清原因,出門也總會跟我說清去處和時間……

——上海李女士

父母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由於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父母不允許孩子與大人拌嘴,他們總覺得孩子見識少、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大人說話小孩子隻有聽的份。尤其是女孩子,隻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要絕對服從父母,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不允許與父母拌嘴、爭辯,否則就是沒教養,不懂禮貌。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女兒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對象,她們怕自己做錯事後又會受到父母的責備。

許多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指責,因為父母總是盛氣淩人,態度生硬,不給自己解釋的機會,也不給已經知道愛麵子的自己留自尊。所以,當父母指責時,女兒就會反駁、頂嘴以示反抗。因此,父母首先要改變這種傳統觀念,才能和女兒很好地溝通。

父母要和女兒多交流

隨著女兒的成長,她的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父母出於對女兒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女兒的渴望獨立與父母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女兒談心,進行思想交流,隻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製女兒的行為。因此,作為青春期的女兒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父母要重視女兒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女兒時,不要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特別是當孩子有了過失時,要和她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