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用交流化解叛逆(1)(2 / 3)

女兒說我們這兩代人的區別在於:我們這一代人是想吃什麼有什麼,你們那代人是有什麼吃什麼。因此,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自然會有代溝,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也是不一樣的,做事情當然也不一樣了。

——重慶王女士

教育態度要溫和

女兒進入青春期以後,自尊心就會變得很強,她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溫和的態度、諄諄教導的方式可以增加她們的信任感,也就容易接受善意的勸導。

一個女孩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前些天剛開完家長會,我爸回家就給我一個耳光,父母就像古代的一些皇帝,很霸道,總是欺壓百姓,弄得民怨沸騰。平常我說兩句話父母就說我是在頂嘴,要是我不快點閉嘴,說不定就又會來一場暴風驟雨,我真的受不了他們的火氣,他們的火氣可真大。爸爸媽媽,你們就不能與我好好溝通一下嗎?”

父母使用粗暴的訓斥、輕蔑的態度、諷刺的語言、過多的禁止與批評等,都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她們產生不信任、不合作的逆反心理,反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每天都對孩子板著臉,裝出一副很一本正經的凶狠樣來麵對孩子。父母要學會和女兒做朋友,和她們聊天、談心,讓她們把心中的不滿、委屈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孩子、能和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父母是孩子所渴望和需要的。父母在教育女兒時采用溫和的態度,她們才能比較容易接受。

教育的方法要講究

對孩子的教育要從小開始,堅持一貫,嚴格要求。要有相對穩定的一些“家規”、“家法”,從小注意加強訓練和培養。比如,晚上無故不在外逗留,不背著家長向別人借錢,不占小便宜,不撒謊等,父母對這些是不能放鬆和遷就的,必須讓孩子從小樹立是非觀念,愛憎分明,養成服從道理,講究禮貌,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樣,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才能領悟自己在某些問題上還缺乏獨立性、自覺性和正確的理解能力,仍需要長輩的幫助和指導,對父母的勸告和限製才容易接受。

不做專製父母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太專製,應該允許孩子做出解釋。有些父母在孩子想要解釋的時候,總是先囉裏囉嗦地說一通大道理,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總想著把自己的思想強行灌輸給孩子。這樣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變得不想再作任何的解釋。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推斷進行的,事實上,孩子確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對事情做出解釋,不僅可以更全麵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麼她們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不認可,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好等。當然,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的是,允許她們做出解釋,並不是讓她們推卸責任。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相對自由的空間,尤其是在學習上,不要成天把如何搞好學習掛在嘴邊,要讓她們有自由安排的時間。

父母要拉近與女兒的距離

一個初一的女孩子說:“我根本無法與爸媽說話,對我的話,他們總認為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不願聽我的解釋。對我的心事他們也總是不以為然,好像隻有他們的事才是重要的,小孩子的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當我有煩惱的時候,一般都不對父母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不會重視我的感受,不會來安慰我,有時甚至還會笑話我。”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合格的父母應該認識到,家庭不能停留在家長製甚至封建專製時代,要自覺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學會善於同孩子交朋友,平等地同她們談心,幫助她們排憂解難,使家庭內、父母與子女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氣氛和新型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如經常抽空與女兒交談,陪同女兒參加活動,如買書、選購物品、體育鍛煉、聽音樂、看電影等,同歡同樂,增加接觸孩子的時間,拉近感情的距離,增進互相了解,促使女兒健康成長。

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疾苦

父母也不妨適當地向子女敞開心懷,談談自己的心裏話,讓孩子理解你的心情,也請她們幫助父母想想辦法,出出主意,共同商量解決的辦法。這樣,子女才會逐漸懂得家長們原來也有這麼多的難念的經,才會感受到子女應該關心體貼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