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 教育男孩懂禮貌先從自身做起
《北京青年報》上曾登載過一則消息:一個15歲的少年因為環衛工人製止他亂扔紙屑,盛怒之下滿口汙言穢語不說,還對那位女清潔工拳打腳踢。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市民紛紛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慨。少年如此蠻橫,的確讓人痛心疾首。在我們身邊,這種不講文明人的確不是少數。我們經常能聽見一些青少年朋友出口成“章”(髒),張口一個“媽的”,閉口一個“我×”,而且滿臉凶相。魯迅先生當年曾寫文章尖銳抨擊過這些“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連子孫,遍及兩性”的“國罵”。就這樣,這些話在一些未成年人的嘴裏如同炒豆子一樣劈啪亂跳,令大人們瞠目結舌。
孟德斯鳩說:“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到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文明的語言、禮貌的舉止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也有助於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沒有修養的青少年會以冷淡、不關心他人、言語不文明等方式傷害他人,毀壞自己的形象,相信這是每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男孩是站在家長的肩膀上的,家長有多高,男孩才能有多高;家長能走多遠,男孩才能走多遠。家長對於男孩具有天然的權威性,同時又是最親近最熱愛的人,父母的所作所為容易被男孩認為是天然合理的。並且,由於男孩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差,對父母的言行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因此,父母對男孩的心理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男孩模仿父親的行為,女孩模仿母親的行為。他們不僅模仿家長的動作,而且還模仿家長感情的控製和觀點,就是連孩子發脾氣的方式、樣子也像他(她)的父親或母親……
你是不是為了教育男孩懂禮貌,該打的也打了,該罵的也罵了,可是男孩就是沒有一點長進?其實,不能抱怨是男孩沒有進步,而應該思考一下父母教育男孩的方式是否得當。很多家長總以為“用鞭撻以及別的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男孩是最合適不過的,卻不知道家長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他,又怎能奢望他能以彬彬有禮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呢?
那麼,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樣讓男孩養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呢?
1.改變自己對男孩的教育方式
對男孩盡量采取啟發和開導的方式,多點道理少點責罵。治理洪水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教育男孩也一樣。比如男孩見人不會打招呼,你不能當著熟人的麵就訓導男孩。你可以回家以後對男孩說:“那位叔叔是爸爸的朋友,下次再見到他,爸爸希望你可以和那位叔叔打個招呼。這樣的男孩最討大人的喜愛哦。”
2.對男孩進行教育
告訴男孩要以善良之心看待與他人的摩擦,讓他們明白誰都有冒犯他人的時候,而且隨時都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使他們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不要為小事而生氣、賭氣。
3.嚴格要求男孩
家長可以與男孩談心,明確要求他們成為有教養的好男孩,告訴他們哪些言行是文明禮貌的,哪些言行是粗魯無禮的。
4.及時糾正男孩說髒話的習慣
平時,一旦發現男孩說髒話,父母要及時幫助糾正過來。不說髒話是講文明禮貌的第一步。
5.要求男孩禮貌用語
對男孩不願主動向老師、長輩、同學問好,要及時給予糾正,督促男孩說:“您好”“請”“謝了”“對不起”等日常禮貌用語。
6.讓男孩多與人交流
有時候男孩見人木訥扭捏,常給人一種沒有禮貌的感覺,其實這是男孩的性格所致。這樣的男孩一般都很害羞,怕見陌生人。父母應該多讓男孩與人相處,比如家裏來客人的時候讓他主動給客人拿水果等。也可以多讓男孩和同齡人接觸,培養其開朗自信的性格。
培養男孩講文明、有禮貌的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要求男孩在一夜之間就變得彬彬有禮。所以,父母要耐心地教導男孩,讓他慢慢地養成講禮貌的好習慣。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不能用粗魯的方式教育男孩懂禮貌
家長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男孩。父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他,又怎能奢望他能以彬彬有禮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呢?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使用文明語言;平時,一旦發現男孩說髒話,父母要及時幫助糾正過來。不說髒話是講文明禮貌的第一步。
090 坦率地承認你的錯誤,而不是設法掩飾
父母如果從不向男孩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那麼男孩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後。父母如果在做錯事後總能鄭重地向男孩認錯、道歉,那麼男孩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別人的甜味。
“羅賓斯,我和你講了許多次要守時守約,否則會浪費別人的時間,也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這樣認為嗎?”
“的確不好,不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父親有些生氣了:“怎麼能說沒什麼了不起呢?你養成這樣的毛病,長大會怎麼樣呢?還有誰會信任你呢?”
看見父親生氣,羅賓斯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不守時守約嗎?沒見你有什麼麻煩呀?”
“你是什麼意思?”父親沒想到話題會轉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記了,好幾次你答應來參加我們學校的活動,我都告訴老師你會來,你卻到活動結束了都不見人影。”
“那是因為我臨時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動也不是一定非參加不可……”父親注意到兒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譏諷的表情,尷尬地停住了。
接著他說:“羅賓斯,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我當時的確有急事不能來,但我應當事先或事後向你解釋一下,甚至去向你的老師解釋,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諒我嗎?”
羅賓斯有些感動:“沒關係,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聲招呼就可以了。”
“你們下一次家長座談是什麼時間?我一定把工作安排開。當然如有意外我會和你聯係,好嗎?”
“謝謝!”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願意在男孩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冤枉了男孩,或誤導了男孩,卻還給自己護短,不當回事兒。比如,在檢查男孩對禁律和要求的執行情況時,父母往往會因為誤解對男孩進行錯誤的批評指責,或者因為無法遏止的失望和憤怒而采取不恰當的懲罰方式。如果父母不及時糾正,並不向男孩道歉,就會給男孩的心靈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使他懷疑父母其他要求和禁律的合理性,甚至懷疑父母對他的愛。因為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男孩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說教育了。父母這種做法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倘若父母能真誠地向男孩道歉,彌補自己的“過失”,就能引導男孩更好地發展。
被稱為“西班牙王國上空的一顆光輝燦爛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長,就說明了這一點。卡哈小時候調皮得很,13歲時用所學的知識造了門“真”的大炮,把鄰居家的男孩打傷了,闖了大禍,被罰款和拘留。當他從拘留所出來後,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把這個“頑童”著實訓斥了一頓,並責令他停止學業,學補鞋子。後來,父親越來越覺得這樣的處罰過於嚴厲,男孩闖了禍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廢食。一年後,父親上補鞋鋪接回了卡哈,摟著他深情地說:“爸爸做得不對,向你道歉。我不該因為你闖了一次禍就中斷你的學業。從現在起,你就在我身邊學習吧,你會有出息的。”從此卡哈潛心學習骨骼學,終於成為舉世矚目的神經組織學家,並榮獲了諾貝爾獎。
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犯錯誤並且不斷地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取得進步的,所以,作為父母不妨坦陳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有一位母親在教育男孩時,曾經多次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告訴男孩,並詳細地分析主客觀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點在產生這種錯誤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讓男孩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樣,以類似的個人“缺點”犯同樣的“錯誤”。
父母應當意識到:當自己向男孩道歉時,就等於在教男孩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如果父母不停地批評男孩、辱罵男孩,男孩就會形成一種對生活本質和對世界的負麵看法。父母應該讓男孩懂得,任何人都會犯錯誤,父母也一樣,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通過道歉,家長塑造了自己關愛他人的行為模式。每位家長身上都蘊涵著改變男孩命運的神奇力量。當你自己從內疚、自責和憤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當你終止了舊的家庭模式給你的束縛時,你就等於給自己,也給了男孩一份厚禮。他會記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對待自身的缺點,這種勇氣與坦率會鼓勵男孩作終生的探索與自我培養,而不至於迷失方向。
091 父母常犯的錯誤:說得太多
父母們常常犯一個重要的錯誤,就是說得太多。有的家長過早地對男孩進行長篇大論式的談話,並且還常用一些男孩聽不懂的詞。還有的家長批評男孩時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卻說不到要點上,而說一些廢話和讓男孩反感的話,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男孩於是索性左耳進,右耳出。那些在男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講大道理的父母發現,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好管教。當他長到十幾歲時,他的父母又試圖用嚴厲的懲罰來對待他,但是已經聽慣了大道理的男孩甚至比一般的男孩更不接受這種懲罰。
“媽媽,我知道了,你都說過幾百遍了?真夠 唆的!”
“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知道你是為我好,可也不能一件事念叨一百遍也沒完啊!”
見兒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還嫌自己囉唆,媽媽生氣了:“怎麼說話呢?我是你媽媽,難道我把你養這麼大,說幾句都惹你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