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這樣表揚和鼓勵,男孩最容易上進(1 / 3)

072 多留意和誇獎男孩的長處

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是,我們的熱切期望,會使被我們期望的人達到我們的要求。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男孩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種對人格的積極肯定與評價。每個人都有被別人信任的需要,而當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鼓舞和振奮,作出最好的表現。

人們通常這樣說明羅森塔爾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

稱讚就像是養料。它會使男孩得到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地更進一步努力。父母給男孩的表揚比其他人給男孩的表揚作用更大,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實驗發現,男孩們總是在無意識中按大人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

大人都喜歡聽好話,更何況孩子。因此,在教育中,家長們應該對男孩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麵對男孩天真幼稚的行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判定,應發自內心地讚美男孩的創造力:“你真行!我小時候可不如你!”隨著男孩年歲的增長,對他的鼓勵更應多於批評,那麼男孩的進步就會越來越快,也會把家長當做自己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如果父母隻知道一味地責備,甚至惡狠狠地訓斥,那麼必定會使男孩的自尊心在你的訓斥聲中漸漸喪失殆盡,同時毀掉的還有你與男孩的關係。

有人曾對少年犯罪兒童作了專門的研究,研究發現,許多男孩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許多男孩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男孩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對男孩的教育中,積極的心理期待對男孩的自我肯定和未來的成長是多麼重要。許多家長總在別人麵前批評自己的兒子,卻絕不在別人麵前表揚自己的兒子,覺得這是嚴格要求,是一種良好的家教風氣,也是一種謙虛,卻不知小孩是最需要表揚的,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麵。其實,大人也需要公開表揚,隻不過男孩是高興在臉上,而大人是高興在心裏。

把兒子培養成著名天才的老卡爾·威特認為,家長要學會賞識男孩,隻要父母自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流”的,他們就會把這種意識直接傳到男孩的頭腦。當男孩從家長那裏常常得到正確的讚許、表揚和肯定,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其行為則表現為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定,有很強的自信心。父母不要吝惜自己的稱讚,鼓勵男孩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挖掘男孩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增強男孩自信的源泉,更是男孩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073 分解困難是鼓勵男孩的最好辦法

受過批評的男孩往往會喪失自信心,因為害怕再犯錯,所以對力所能及的事也會產生畏縮退避行為。較少受表揚的男孩會認為不管事情處理得如何,結果都無關緊要,相反做錯了還會受到批評,因此就會慢慢失去主動性,從而產生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一次兩次挫折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但是反複體驗這類情境就會導致男孩出現無助感,從而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其實男孩已經知道自己的“過失”,為何我們還要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呢?為何不找出男孩的閃光點給予鼓勵,給予表揚呢?正如一句名言說得好:用一噸重的批評去攻擊他,不如用一兩的表揚去肯定他。

事實上,每個男孩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去愛護、期望、珍惜他們。男孩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地說,你期望男孩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男孩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美國有一個家庭,母親是俄羅斯人,她不懂英語,根本看不懂兒子寫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作業拿回來讓她看,她都說:“棒極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兒子的作業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客人來了,她總要很自豪地跟人炫耀:“瞧,我兒子寫得多棒!”其實兒子寫得並不是很好,可客人見主人這麼說,便連連點頭附和:“不錯,不錯,真是不錯!”

兒子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寫得更好!”於是,他的作業一天比一天寫得好,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提高,後來成長為一位傑出人物。

對男孩鼓勵多,男孩的進步就快。鼓勵是自信的酵母,誇獎是自信的前提,自信是信心的基礎,沒有自信就沒有信心,培養男孩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就是誇獎鼓勵要及時。誇獎不僅僅表明了父母對男孩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男孩對自己的信心,隻有男孩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他才會為成功找辦法,不為失敗尋借口。這對於“習得性無助”者克服困難、鼓起勇氣、振奮精神、減少自卑、奮起直追尤為重要。

那麼,什麼時候男孩最需要鼓勵?什麼時候不能對男孩過多讚揚?這裏麵需要家長仔細留心。一般來說,男孩遇到困難,做不好一件事的時候是最需要鼓勵的。這時候家長一定要耐心,幫男孩一起把困難分解開,一步步去前進,然後男孩每前進一小步就要讚揚他。舉例來說吧,男孩如果寫字,某個字寫不好,家長就要鼓勵他再試,教給他如何一筆一畫去分析結構。讓他一次就改進一個筆畫,每一筆畫的改進都要讚揚男孩取得的進步,直到最後寫好這個字,這時候就讓男孩停下來,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一點點進步以至最後克服困難的。讓他在被誇獎的同時體會一步步克服困難的樂趣。這種把困難分解,每一小步都要讓男孩體會到成功和被鼓勵的快樂的方法,對於培養男孩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情商是至關重要的。

074 這樣鼓勵男孩更持久更有效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十分有意義的實驗:他把106名能力相等的被試分為4組,第一組為受表揚組,每次練習後都給予表揚和激勵;第二組為受批評組,每次練習後都嚴加訓斥;第三組為受忽視組,每次練習後基本不予評價,隻是在一旁靜聽前兩組所受到的批評與表揚;第四組為控製組,既不給予任何表揚與評價,也不讓他們聽到前兩組的表揚與批評。然後讓被試做一組難度相等的練習題,每天做15分鍾,共做5天。之後分別檢測4組被試的學習效果,結果發現受表揚組的被試學習成績明顯高於其他組,其次是受批評的,再次是被忽視的,最差的是被控製組。

這個實驗有力地證明了讚許的作用。若要讚許起到更好的作用,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要注意鼓勵效果的持久強化。

在約翰遜兩歲之前,麗貝卡就讓他學會了從石板上認和寫字母。3歲的時候,他就熟知鵝媽媽的故事,熟悉朗費羅和丁尼生的詩。4歲,約翰遜就能拚出爺爺、丹(家裏的一匹馬)這樣的單詞。麗貝卡還花了大量的時間來開發孩子的心智,而且經常告訴朋友和親戚,約翰遜是個智力超常的孩子。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貝麗卡這樣做給約翰遜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對培養其自信心具有積極的作用。

即使在約翰遜放棄學校教育,並花了兩年時間到加利福尼亞流浪後回到約翰遜城,她對約翰遜的信念也從未動搖。當約翰遜疲憊地說:“媽媽,我已經試過靠雙手生活。如果你願意幫助我,我準備試著用我的頭腦生活。”於是麗貝卡立即開始行動,沒有浪費一分鍾時間。她打電話給西南得克薩斯州教育學院的院長塞西爾·伊文斯博士,希望約翰遜能進入大學繼續接受教育。她甚至回到布蘭科,和曾給父親當過法律書記員的一個銀行家聯係,為約翰遜籌款上學。為了確保約翰遜通過入學考試,“她下樓來和我整夜做平麵幾何”,約翰遜充滿感激地說,“直到我得去上8點鍾的課我們才閉眼。她熬了一個通宵。”麗貝卡幾乎不惜一切來確保兒子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在約翰遜的大學期間,為了避免兒子因貧困輟學,她盡了最大的努力,甚至給約翰遜的朋友本·克萊德寫信請求他幫助約翰遜留在大學裏。

麗貝卡為約翰遜樹立正麵榜樣,並用不斷的鼓勵來塑造兒子的性格,同時也激發兒子身上的優點。約翰遜也用行動實現了麗貝卡的願望。

約翰遜在28歲時贏得了一次國會特別選舉,從而進入國會,成為最年輕的議員。麗貝卡寫信祝福,並告訴兒子自己永遠支持他。

母親麗貝卡的愛和鼓勵成為約翰遜不斷進取的永遠動力,正如他在1956年的母親節給母親的信中寫的那樣:“有你做我的母親我是如此幸運—你有如此美好的精神,還有無限的愛的奉獻。你一直是而且永遠是我的動力,無論我是什麼或將成為什麼,所有那些好的方麵都應該歸功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