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讓責任感伴隨男孩成長(2 / 3)

被學校開除,男孩顯得很高興。有人問他為什麼被開除了還高興,這個男孩說道:“我根本不喜歡這所學校,我想上音樂學院,可父母堅決反對,我隻好逃課、上網借此消磨時光。現在我被開除了,他們就得把我送到音樂學院了。”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有什麼啟發作用呢?作為父母又應該從中悟出些什麼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在家庭教育中,男孩的事情讓他自己決定,父母隻提出參考意見,即不要讓男孩一味地跟從父母的決定,應讓男孩用自己的意誌取舍或選擇事物,令其有自我決定的機會,並在決定事物的過程中,培養出肩負責任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另外,獨立性與自律性,也可從中培養。

作為父親,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寫信給自己的兒子小西奧多,信的大概內容是:

在你作決定的時候,最好的情況是你選擇了正確的決定,其次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最差的就是你什麼決定都沒作。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做人要獨立,要敢於作出決定。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能做自己的主人了。記住:隻要學會獨立,總有一天你會取得成功的!

讓男孩學會如何作決定。當然,在培養男孩自己做主的能力時,也應注意:

第一,不要給男孩太多的選擇,如父母問:“你想穿什麼顏色的毛衣?”男孩可能會提出家中沒有的東西,若父母不能順從時,反而會使男孩對父母失去信任。所以,父母應該問:“你想穿這件綠毛衣,還是那件紅毛衣?”

第二,不能讓男孩選擇做有害、不安全的事,因為男孩不知什麼有危險。例如,冬天一定要穿棉衣,這沒有選擇餘地,必須執行,但可給些其他的選擇:“這棉衣由爸爸給你穿,還是媽媽幫你穿?”而不能說:“要不要穿棉衣?”

第三,男孩作決定時,不要對其施加很大壓力。如果男孩的決定不太合理、恰當,大人可給些提醒。如果男孩作決定後,遇到挫折,產生了失敗感,父母也要給予幫助。男孩作決定的機會不可太多,以免給他太大壓力。

第四,根據男孩的願望,運用大人的經驗和知識,幫助男孩作一些決定。這是大人與小孩共同作出的決定,也是幫助男孩作決定的好方式。如“要下雨了,在圖書館裏避雨比操場上好些”,這是大人進入男孩的選擇中去。在判斷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時可說:“我們已答應某某去展覽館,不遵守諾言是錯誤的。”應該讓男孩知道作決定就是要其負責任。

讓男孩知道,隻要盡力而為作出比較合適的決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如果強調可以隨意作決定,可犯錯誤,男孩就會隨隨便便地作決定。應該讓他知道作決定的後果,從而激勵他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判斷能力。隨著男孩長大,經驗增多,作決定的能力與技巧就會漸漸提高。

讓男孩自己做決定

不能讓男孩選擇做有害、不安全的事,因為男孩不知什麼有危險。

讓男孩在幾個正確的選項中選擇一個。

065 讓男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

一隻蝴蝶,在脫離蛹殼的時候,需經過頑強的掙紮,才能鍛煉出有力的翅膀,飛向天空。一個男孩,如果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日後如何走向社會?

據不久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上海高中生對家務勞動的疏遠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調查表明,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碗,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麼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家長代勞。

現在的男孩真那麼懶,不肯做家務勞動嗎?其實不然,調查結果出人意料,有82%的高中生表示願意做家務,36%的學生認為做家務很開心,是一種樂趣,有40%的學生說家長不讓做家務,也從不教他們怎麼做。

家長的理由是:他還隻是個孩子,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他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這些家長的一片“苦心”,使男孩們不僅不會做家務,還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卻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體力勞動對於男孩來說,不僅能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能開創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男孩的道德、智力、審美等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麼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在此,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建議:為了男孩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讓男孩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在男孩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周期性地讓男孩當一天(或兩三天)家,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找一個周末,讓男孩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後從明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男孩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遊玩。父母則在男孩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麼菜,到哪裏玩,坐什麼車,走哪條路線,均由男孩來籌劃。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不要幹預,即使男孩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結束之後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補充。相信男孩對這樣的活動一定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地完成,快樂與收獲一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其實每個男孩身上都隱藏著勤勞的種子,小時候他們往往看到媽媽擦桌子,就邁著小步跑過來想幫媽媽擦;長大點看到媽媽做飯,就跑去廚房給媽媽打下手。但是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的父母常常會說:“你幹不好,讓媽媽來。”或者說:“一邊看書去,別來打擾我做飯。”男孩心中勤勞的小火苗,就是這樣慢慢被父母熄滅了的。等父母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懶的時候,想重新點燃它,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了。

作為父母,如果想教育男孩從小養成勤勞的好習慣,首先應該教導男孩有一個積極的勞動態度。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要男孩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就先從改變他們對勞動的態度開始吧,你可以選擇對男孩進行言傳身教,多給他講一些勤勞的故事,比如在勤奮中長大的商人李嘉誠、用勤奮換來的天才童第周,給男孩製造一個勤勞的家庭氛圍,讓他從意識上覺得勞動最光榮。隻要讓男孩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燃起他們認真勞動的渴望,就能使男孩形成勤勞的品格。

這樣,不但可以培養男孩的獨立性,也可以使男孩更有責任感。比如可以讓男孩幫忙擦桌子,洗碗筷等。當男孩完成了你交給的任務後,要跟他說聲“謝謝”,並適時給予鼓勵。

讓男孩盡早參與家務勞動,要講究方法,你可以列出一張家務清單,讓他每天依次照做。

1.把勺子放進洗碗池

2.幫助喂養小動物

3.玩完後收拾玩具

4.擦桌子

5.擦幹打不碎的盤子

6.用小掃把掃地

7.取報紙

8.拖小麵積的地

9.倒小罐牛奶

10.清掃廁所(父母把清潔劑倒入便池)

11.把垃圾筐搬到收集點並倒入大袋子中

12.起床時疊好被子

13.刷牙、洗臉、穿衣、脫衣

14.擦掉家具上的灰塵

15.在花園拔草

16.疊餐巾

17.把衣服放進洗衣機

18.把衣服從甩幹機中取出

19.擦鏡子(父母噴水)

20.做飯時幫助攪拌

21.整理雜誌、沙發墊

22.照圖解布置餐桌

每周一次貼出要幹的家務勞動內容,將某一特定的任務指定給男孩去幹。要知道,大多數男孩難以完成需要一個多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