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也許不能相信,你兒子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也許就在你的一聲斷喝中被毀滅了。
提問是男孩獲取知識的向導,父母應充分地利用它向男孩傳授知識。若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問問別人,也可以經過研究之後再解答。
兒子兩歲時,有一次全家去酒店吃飯,酒店地上鋪的是一種滲花瓷質磚。兒子指著一塊地磚問:“媽媽,這是什麼?”媽媽耐心地解釋說:“這是一塊地磚,它用來鋪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搞衛生。”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指著一塊地磚問:“這是什麼?”媽媽依舊耐心地說:“這也是一塊地磚。”可是兒子並不罷休,興味盎然地指著一塊又一塊的地磚不停地問“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這是什麼……”,直到把所有的地磚指了一個遍,才心滿意足地說:“我知道了,這些都是地磚,都是用來鋪在地上的。”這時,媽媽才驚異地發現,兒子並不是在簡單地重複同一個問題,而是進行從無數單個事物中發現其普遍規律的抽象思維活動。他發現每一塊地磚的花紋雖然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鋪在地上的。”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發現: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是這樣開始和起步的。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二位家長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做到第二位家長那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營造溫馨民主的家庭氣氛。在這種氣氛中,男孩和父母之間存在著積極的交流關係,很小的男孩就會嚐試著想出新穎的主意,使自己的行為方式更加獨特。這在好問的態度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男孩的好問,有時會打破沙鍋問到底,其固執令人驚訝,有時父母也難以回答。父母如果將此看做是一種負擔和麻煩而予以壓製,就會使男孩的創造性受到打擊,時間長了,男孩的思維就會日漸刻板、呆滯。而在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男孩的獨立性,容許男孩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隻有這樣,男孩的創造力才能得到發展。
盡量回答兒子的問題
拒絕、逃避孩子的疑問,容易使他喪失好奇心。
積極回答孩子的提問,能促進他思考,探求新知識。
060 莫讓學藝成為男孩的負擔
越來越多的父母們認識到,社會競爭的根本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要從小培養。在教育受到空前重視的今天,家長們煞費苦心地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層麵之外再給男孩附加才藝教育,就是要為男孩將來參與社會競爭早做準備。
對於目前湧現的少年學藝大潮,我們應該冷靜思考。男孩對於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藝術類的事物感到好奇,是男孩的天性,在這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發展為男孩的興趣、愛好是對的。但若父母對男孩的期望過高,不顧男孩的心裏想法,使男孩從幼年起就超載了太多的負荷和壓力,往往會適得其反。想想自己是否也有文中這位母親的做法?
小明是一年級學生,在上幼兒園時,他就得每星期去遊泳3次,除此之外,每星期還有一次學習電子琴,一次學書法。
小明並不喜歡去學遊泳,但卻不得不去,否則媽媽就會責罵他。可是,最近每到上遊泳課的時間,他就會開始嘔吐,而且似乎對學校上課也失去了興趣,甚至連作業都懶得寫。老師發現這個問題及時和家長取得了聯係。
媽媽問小明:“你是不是不想學遊泳了?”小明說:“是的,我不想學了。”可是母親認為,已經學了這麼久,放棄很可惜,所以還是讓他繼續練習。小明隻有每星期不情願地來到遊泳館。
我們對於男孩有兩種極端的心理,而這兩種心理都對男孩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急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急切不免會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導是解除男孩痛苦、增進男孩幸福之正確路線。
據一份幼兒園問卷調查顯示,男孩離園回家後,每天都要學習兩個小時,家長要求男孩寫字、算算術,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致使男孩難以接受,產生厭倦情緒。對此,家長一味地埋怨男孩不理解家長的苦心,甚至打罵男孩,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揠苗助長一樣,不光不奏效,往往事與願違。卡爾就是一個在父親揠苗助長的教育下被毀的天才。卡爾學業天賦極高,他的父親把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這個天才身上。他親自教兒子高等教學,強迫男孩醒著的每一分鍾都要學習。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如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等都被父親隔在門外。最初,這樣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效,卡爾8歲時就能夠學習大學數學,9歲時就能學習微積分,不斷跳級,修完大學課程隻用了3年時間而已,也就是說11歲就大學畢業。大學教授們預言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頂尖級數學家。父親更是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容不得卡爾有任何休息和調整時間,就讓他繼續上研究院。
輝煌轉瞬即逝,卡爾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後,對數學再也提不起興趣,不久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至此再也不想動腦筋,再也不想思考問題。曾經的天才最後從事了辦事員工作,遠遠地偏離了他父親的培養軌道。
自然界萬物都按照生長規律自然生長,人類為萬靈之長,也自有其發展規律。為促其生長予以施加外力,倘若施用的外力不當,就很容易使發展出現倒退甚至“枯萎”現象。教育男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男孩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這對其成才是極為重要的。家長和教師的天職就是保護和培養這些好的心理品質。但男孩不是“機器人”,除了學習以外,他們還要休息、娛樂、遊戲、玩耍。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味“填鴨”,男孩身體垮了,又何談成才呢?學才藝最基本的出發點,應該是男孩對該門藝術有興趣、有天賦。如果家長忽視男孩的興趣,強加給他們一些學習任務,就會使他們產生抗拒心理。有些男孩本來對音樂不感興趣,卻被家長“逼迫”每天練琴,結果琴技總是沒有提高,於是恨鐵不成鋼的家長開始斥責甚至打罵男孩,用“你怎麼這麼笨”等語言責罵刺激男孩,久而久之,男孩就產生逆反心理,有的則變得自卑並產生自閉傾向。
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成才如是,教育亦如是。家長教育男孩的時候要有信心,隻有相信男孩會向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要看到男孩未來的發展方向,才會有耐心,教育的目標也才能慢慢實現。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莫讓學藝成為男孩的負擔
對於目前湧現的少年學藝大潮,我們應該冷靜思考。男孩對於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藝術類的事物感到好奇,是男孩的天性,在這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發展為男孩的興趣、愛好是對的。但若父母對男孩的期望過高,不顧男孩的心裏想法,使男孩從幼年期起就超載了太多的負荷和壓力,往往會適得其反。
061 避免男孩的三分鍾熱度
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或者做其他事時容易分心。
習慣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恒心,興趣愛好廣泛,卻無一精通。
做事沒有耐心,不喜歡單調的生活,喜歡一心多用,不管任何科目都三分鍾熱度,剛開始很認真,後來就虎頭蛇尾。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這幾點表現的話,就說明他做事容易朝三暮四,隻有三分鍾熱度。比如看到同學學習下棋,也許他會想去試試。但是如果隻憑著男孩單純的好奇心去學習一件事情,往往隻能保持三分鍾熱度,不能長久,於是總是出現今天學畫畫明天學下棋的情況。
當我們發現男孩對某件事有著不一般的熱情後,家長就應該給予他們合適的引導,幫助他們完成由熱情到興趣的轉化,以便更長久地發展下去,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之以恒。
有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對音樂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聽電視裏的交響樂演出,要求父母給他買電子琴,還想去少年宮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學習音樂知識。但是等父母把他送去少年宮後,學習的枯燥與乏味讓他有了想退出的念頭。他的媽媽發現這一點後,就找機會親自帶他去看兒童音樂劇、給他講莫紮特小時候的故事、帶他聽《命運》,告訴他貝多芬創作的偉大。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媽媽的鼓勵與引導下,男孩表現出了對音樂非比尋常的執著與熱愛,一直很快樂地把自己的音樂夢堅持了下去。
在幫助男孩把熱情轉化成興趣並持之以恒這方麵,無疑,這是位很成功的媽媽。
我們要像上例中的媽媽那樣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男孩的興趣和特長所在。男孩小時候極易對事物產生興趣和熱情,一旦入了迷就以驚人的勤奮和毅力從事,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所學科目的濃厚興趣,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男孩是否能夠持之以恒,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挖掘男孩的興趣所在,引導他堅持下去,當男孩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能夠持之以恒,這是杜絕男孩朝三暮四、隻有三分鍾熱度的一個最重要方法。
對於男孩的興趣問題,父母們也許會說:
“男孩的興趣無關緊要,一定要讓男孩往有前途的方向發展。”
“對啊,男孩知道什麼,不能由著他們的性子來。”
其實不然,興趣是男孩學習的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說,如果動機是一種內驅力,信念是一種支撐力,那麼興趣就是一種牽引力。要知道興趣和熱情對人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們所熟悉的天才,都是因為對某件事有強烈的興趣和強烈的熱情。
還有的家長可能認為男孩的稟賦都是天生的,那些智力超群的人往往從小就表現出了異乎常人的特性。但是,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男孩的智力發展規律決定了他們都是以相同的順序、相同的時間表經曆著各個階段。他們後天所表現出的獨特之處,是在正常發展的範圍內由後天教育來決定的。
不知道你平常注意過你的兒子沒有,當他們表情平靜默默不語時,電視裏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他們就變得異常興奮,手舞足蹈。不要忽視這個小小的瞬間,要知道,如果你的孩子迷戀於音樂,也就意味著這可能是他的興趣所在;如果你的孩子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你修理家裏的電視,也許就是他喜歡手工製作;如果你的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自己今天吃了多少顆糖,那說不定是他對數字比較敏感;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講故事聽寓言,那也許說明他在語言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
總之,挖掘男孩天賦最忌拔苗助長,家長應端正心態,一定要從男孩實際出發,根據他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提出切實可行的計劃,並加以實施,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避免男孩的三分鍾熱度
當我們發現男孩對某件事有著不一般的熱情後,家長就應該給予他們合適的引導,幫助他們完成由熱情到興趣的轉化,以便更長久地發展下去,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之以恒。
062 不要給男孩製訂過高的目標
目標和夢想一樣是一個人成功路上的裏程碑。目標能給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當你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這些目標時,就會有成就感,就會更加信心百倍,向高峰挺進。成功學專家拿破侖·希爾說過,不甘做平庸之輩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才能調動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全力以赴地為自己的目標而行動。因此,我們在教育男孩的時候,要幫助他樹立一個切合他自己的目標。人生如果失去了目標,就像航船失去了航向,最終會在人生的大海中迷失。
有一年,一群躊躇滿誌、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從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的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臨出校門,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的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另外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標的人,在人生前行的路上就會迷茫,因為迷茫而浪費寶貴生命,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的成就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一事無成。
所以,每一個男孩都應該在心中樹立一個目標,然後著手去實現。
但男孩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規律。家庭教育既要尊重一般的教育規律,又要尊重男孩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盲目地為男孩設定目標。
現在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對家庭來說,就意味著100%的成功或失敗。這就使得許多家長心態改變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養育子女。同時,由於所有的家長,都在潛意識中深深地浸透著一種無法驅除的“望子成龍”情結,對男孩都有一種“超值期待”,從生下男孩的那天起,就希望男孩是個天才。這唯一的“命根子”,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的希望,不能傷耗,也傷耗不起!因此,對於獨生子女父母的這一份刻骨銘心、無以複加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他們對男孩的教育操之過急,希望男孩每次考試都得100分,今天全班第一,明天全年級第一,後天能跳級。有的家庭經常帶男孩參加各種比賽,希望獲大獎,往往讓男孩壓力太重,無法承受。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90.83%的家長期望自己的兒子考上大學。為了不使這個願望落空,他們不管男孩興趣如何,別的男孩學的東西就一定要學,學就必須比別人好,不好就不滿意。
父母這種期望造成很多悲劇的發生,如十多歲的男孩,因為小學裏是班長,到了初中成績跟不上就吃安眠藥自殺。每年的大學生中因實現不了父母和自己的理想而自殺的人也不少。
如果你的孩子尚且年幼,那你不妨教會他在做每一件事時都給自己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比如搭積木,有的男孩搭得又快又好,有的男孩卻反反複複也搭不出一個樣子,這就是有目標和沒有目標的區別。因此我們不妨在男孩動手做一件事前,先提示性地問問他:你要做的是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這樣習慣成自然,漸漸地,男孩就會懂得凡事都給自己確立一個目標。
雖然,男孩和男孩不一樣,但他們要求得到尊重的願望是相同的,要讓男孩做點他願意做的事。人總有發展的節奏,每個人的節奏並不全都一樣。上海某中學的校長曾說過,一個人總是這邊不行那邊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套用過來,我們還可以說,文科不行理科行,學習不行體育行,隻要努力都能行!
不要給孩子製訂過高的目標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很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與學習要求超過了子女的生理和心理承受限度。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操之過急,希望孩子每次考試都得100分,今天全班第一,明天全年級第一,後天能跳級。有的家庭經常帶孩子參加各種比賽,希望獲大獎,往往讓孩子壓力太重,無法承受。父母這種期望造成很多悲劇的發生,如十多歲的孩子,因為小學裏是班長,到了初中成績跟不上就吃安眠藥自殺。每年的大學生中因實現不了父母和自己的理想而自殺的人也不少。所以,不要向孩子提出過高的目標,不妨教會他在做每一件事時都給自己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這樣循序漸進,逐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