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智慧,是成就男子漢的基礎(2 / 3)

1.遵循自然法則,服從內在的引導本能。

2.無外在目標,以“建構為人”或稱自我實現、自我完美為內在目標。

3.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性與建構性的工作。

4.須獨立完成,無人可替代或幫助完成。

5.以環境為媒介來改進自己、形成自己與塑造自己的人格。

6.以自己的方式、速率進行,為自己的內在需求而重複。

另外,許多男孩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而且難以讓他們養成長時間注意某物的習慣,因為小孩根本就無法像成人一樣集中注意力。要幫助男孩保持長久的注意力,你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在男孩醉心於某事的時候打攪他。不要介入,直到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然後,一定要為他剛剛完成一項出色的工作而讚揚他。

所以,即便是男孩專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後也應該高興。雖然他手上、臉上、衣服上都很髒,但他內心卻是幹淨而高尚的,因為男孩聚精會神地玩泥巴,是因為他有股內心的“需要”,需要有東西讓他們的雙手不斷地活動,接觸事物、體驗感覺,同時發展智能。這就像男孩喜歡塗鴉一樣,或許剛開始,他想畫一匹馬,可最後你卻看不出來他到底在畫什麼。玩泥巴也一樣,開始他怎麼也捏不出一個像樣的東西,你千萬不要著急,那隻是因為他手腦並不能完全協調。隻要堅持一段時間,你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會運用方法,東補一塊、西捏一點,似乎已經有些物體的雛形了,這就表示他的手腦對“捏握”這件事已經逐漸協調、逐漸配合了!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不要阻止男孩玩耍的興趣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男孩必須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被社會認可。學習是最重要的,玩耍是以後的事,隻有男孩長大成才了,才能放開手腳去玩。其實正好相反,玩耍是男孩探索世界、學習成長的最佳通道。男孩借由玩耍,接觸對他而言是陌生且充滿各種可能的人、事、物。

056 同男孩一起讀書

自從人類有了第一本書開始,讀書一直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們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書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與作者進行對話的過程。“請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子,出自宋代哪一位大文學家的作品?”選手立即回答:“蘇軾。”漂亮女主持盯著手中的選題答案,大聲地宣布:“回答錯誤。正確答案應該是蘇東坡,而不是蘇軾。扣三分。”

不認真讀書,才會鬧出這樣荒唐的笑話。無知隻會讓人顯得愚蠢,閱讀既是開啟男孩心靈智慧的鑰匙,也是增長知識的有效方式。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有益於孩童時代的學習進步,而且還能使個人人生發展終生受益。另外,良好的讀書氛圍對男孩的成長也很有幫助,很少能見到家長迷戀於電視、麻將而孩子會愛讀書的現象。就像蘇聯作家巴甫連科所說,不讀書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

約瑟夫·艾爾索是從富蘭格林·D。羅斯福的新政時起,直到越南戰爭結束的這一段時間內美國最具影響力、最有成就的新聞記者之一,27歲時他就開始給華盛頓特區的一家報刊寫專欄。

他說他的成功得益於父親對他的教育。

“我父親盡管每天都很忙,但他一回到家中,就要在吃晚飯之前,花上半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為孩子們讀書,父親多年如一日地堅持著,他這樣做的最大收獲,就是孩子們不斷地接受著新的知識。就拿我來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了許多文學名著,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我們幾個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這絕對應該歸功於他。”

同男孩一起讀書,事情雖小但學問卻很大。那麼,家長在與孩子一起讀書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家長要幫助男孩正確地選書。

天宇平時特別喜歡看書,隻要一有空便是書不離手。不過,他常常閱讀的書籍多半是一些武俠、漫畫類的小說,其他類型的書,他可是一概不看。

這天,天宇草草地寫完了家庭作業,然後迫不及待地掏出一本漫畫書來看,甭提多入迷了。

此時,媽媽走了過來,溫和地對天宇說道:“這本書很有趣,對吧?”

天宇頭也不抬地回答道:“當然了,可逗了!”

媽媽接著說:“不過,你能告訴我,從這本書裏麵你能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嗎?”

天宇搖搖頭,回答道:“沒什麼有用的,就是光樂唄。這樣的書看起來輕鬆。”

媽媽順著男孩的話,說道:“我並不限製你看書的類型,不過,有時候,你應該學會選擇一些更有意義的書籍來閱讀。瞧,這本書可能更適合你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你受用終生的!”媽媽邊說,邊把《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遞給了兒子。

天宇一下子被這本書可愛的封麵吸引住了,接下來他認真地讀了下去,他發現書裏麵果然有很多有趣和有意義的東西。

就這樣,天宇在媽媽的幫助下,逐漸學會了挑選一些適合自己閱讀的課外書,還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這不,天宇最近還在學校舉行的“讀書活動”中得到表揚了呢!

其次,給男孩講故事要講究方法。

想從小讓男孩養成閱讀習慣,講故事則是培養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方法。然而,故事如何講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男孩和女孩卻有很大的差異。女孩喜歡由細節到結尾,因為這樣會使整個故事帶有懸疑色彩,女孩喜歡這樣的懸疑。而男孩更希望先聽結尾再聽細節。還有一些青少年在閱讀時有一些不良習慣,這些習慣或妨礙閱讀速度,或影響閱讀理解,還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幫助男孩改正這些不良習慣。

讀書,是心靈的美容。一個人的容貌是天生的,但心靈的美可以使人產生高貴的氣質、典雅的風度。正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讀書足以怡情。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同男孩一起讀書

同男孩一起讀書,並且幫助孩子正確地選書。這樣,孩子會逐漸學會挑選一些適合自己閱讀的課外書,還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另外,良好的讀書氛圍對男孩的成長也很有幫助,很少能見到家長迷戀於電視、麻將而孩子愛讀書的情況。

057 別急著給他答案

牛頓不放過蘋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視吊燈擺動,瓦特研究燒開水後的壺蓋跳動……那些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他們卻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從而有所發明或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驚奇,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漠然視之,但這並不排除它可能包含的重要意義。

一個有敏銳洞察力的人,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奇之奇。

這正如傑斐遜所說,一切偉大而有成就的人往往喜歡思考,對自己存有疑慮的問題絕不盲從權威,而是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直至得到一個滿意和令人信服的答案。

阿弟4歲時,家門口放了一個大魚缸。那時午後的太陽正斜照著,阿弟開心地向魚缸走去,突然,阿弟指著倒映在地上的彩虹說:“媽媽,你看,亮亮耶!”講得有深度一點是說:“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媽媽也充滿疑惑地問他:“真的耶,好奇怪哦,它是怎麼來的?”阿弟轉著他的小腦袋,看著看著,然後說:“是太陽公公讓它亮亮的!”媽媽問:“為什麼呢?”阿弟說:“對呀!太陽公公照到水裏麵,水再照到地上呀!”雖然阿弟不懂反射的原理,但是他已經在思考、觀察並且推理,無形中已經啟動了大腦的運作,為他日後培養對抽象事物的學習和觀察能力做了很好的準備。父母不僅陪男孩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而且還應鼓勵男孩自己解答問題,因為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男孩提高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能享受發現事理的喜悅。

現代教育中,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對男孩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家長的心裏想著一個聲音:思考、創新,可行為上往往產生了與心理的不協調。

“怎麼那麼笨!不就是這樣嘛!……”

“這樣做明顯不對!老師是這樣教的嗎?回去好好看公式!”

一個個急於告訴男孩答案的句子從我們的嘴裏蹦出,可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一個:剝奪了男孩思考的空間和權利,帶走了男孩積極思考的興趣。

那麼,家長究竟要怎樣做呢?

麵對無休止的發問,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幫助他們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在培養男孩愛問的習慣時,家長要有意識地鼓勵男孩多思多問。當男孩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應盡量讓男孩自己思考,並不失時機地肯定、表揚男孩愛動腦筋的習慣。鼓勵和表揚一方麵滿足了男孩的求知欲,另一方麵更激發了男孩的好奇心。如果男孩提出的問題較深奧,家長自己也弄不明白,遇到這種情況,也要正確處理,而不能打擊男孩愛問的積極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聆聽他們的發問。你未必能提供問題的答案,但你的聆聽和好奇,卻能引發男孩的好奇和觀察天賦。同時還要謙虛地告訴男孩:“你提的問題真好,但這個問題我也不懂,等我查完書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書找答案,好嗎?”

最後要注意彈性思考。男孩跟你討論問題時,避免脫口就說“對”或“很好”。

058 不要隻盯著分數

隻要是學生,就都知道流傳甚久的一句話:“分,分,學生的命根兒。”在學校裏,老師看重的是分數;回到家裏,父母問得最多的也是分數;親朋好友來了,問的還是分數。“最近考試了沒有?得了多少分?”“這次考試在班上第幾名啊?”成績好的男孩,倒覺得沒什麼;成績差一點的,簡直就覺得無處藏身。

實際上,現在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大都仍處於分數教育階段。孩子考了高分,父母感到榮耀。考試分數不僅成為孩子的命根兒而且也成為父母的命根兒。

有一位母親是老師。他的兒子考中學沒考好,知道兒子分數後,這位母親難過得寢食不安,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沒臉見人。過去每當有人問起兒子考試成績時,她心情都非常好。而如今因為怕碰到樓上樓下的鄰居,人家問起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使這位母親一個假期基本上沒有出門。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特別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的好壞就是成功與否的標誌,隻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的缺點都被忽略了。這是不正確的。

分數不是衡量男孩能力的唯一標準。考試是檢驗男孩學習情況的一種手段,它是一項比較單一的檢測。這基本上是對男孩學到的書本知識的抽查。

分數永遠隻是種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證明男孩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能證明一個男孩的品格與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男孩聰明與否的唯一標準。

分數也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一個男孩的能力。有很多男孩平時學習特別好,各方麵能力也不錯,但是一考試就考砸了。還有一些男孩,平時小測驗沒問題,但是到了升學考試這樣的關鍵時刻,就發揮失常。這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問題,考試怯場,就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是他們一樣有所成就。不是說文化知識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忽略了男孩的全麵發展。除了分數外,男孩的品德修養、性情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影響男孩的一生。

因此,家長應該重視男孩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要老盯著考試成績。一個學習成績好的男孩不一定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但一個有很好學習能力的男孩一定會有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可以為他的長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有報道說,在英國大約有65%的畢業生畢業後從事的職業與他們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無關,這種現象在我國也許更為突出。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當今世界信息和知識飛速增長,使灌輸知識為主的教育已無法麵麵俱到。針對世界發展變化的重大趨勢,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曾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王亮,從小到大,成績一直都特別好。老師喜歡他,同學也羨慕他。父母為了讓他安心讀書,從來不讓他插手任何事情。王亮也一直埋頭苦讀,很少參加學習以外的活動。在分數的光環下,他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學,大學裏王亮依然保持了好成績。畢業了,躊躇滿誌的他來到一家公司,叩響了經理辦公室的門。“請進!”他稍顯局促。在隨後的筆試中他很快就答完了。輪到麵試了,經理請他談一談對公司運營的想法時,他竟紅著臉,半天說不出話來。最後,經理很抱歉地對他說:“我們不需要一個隻有漂亮分數的人。”

21世紀,競爭硝煙四起,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讓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高。現代社會盡管很多人並沒有很高的文憑,但一樣大有建樹。相反,很多高分者走向了社會才發現能力上存在著很大的欠缺。

社會呼喚一個全麵發展的人,這就需要家長關注的焦點發生轉移,從分數轉移到綜合能力。如果說社會是一張大的考卷,那麼聰明的家長,從現在做起,讓你的兒子在社會的這張考卷上獲得高分吧。

知識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讓知識如同活水一般,就需有利用知識的能力。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利用知識,將知識轉變成能力,以達到其價值的最大發揮。

而關於男孩的智力教育,有兩個形象的比方:就像滾雪球,最關鍵的是在開始時要捏緊一個球芯;又像抽陀螺,最要緊的是抽好第一鞭,讓男孩自己轉起來。而這球芯、第一鞭便是讓男孩建立起他的第一個智力快感單元。以算術為例:一個兩三歲的男孩會十位數以內的加法,乃至百位數以內的加法,甚至會背誦乘法口訣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一旦不教他便又忘得一幹二淨。這時候的男孩就像馬戲團裏的動物一樣,是一種機械記憶。那麼到什麼時候就算建立快感單元了呢?我認為一個完整的算術快感單元應該達到四則運算,男孩到能四則運算時,他的算術快感乃至算術敏感便比較完整地建立起來了。

歸根結底,無論是知識教育還是智力教育都需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知識是基礎,能力為根本,兩者應相輔相成。以此理念為基礎,不難得出結論:重知識,但要以訓練能力為最終目的,隻有被利用了的知識才能顯示其價值。

男孩的未來期待著家長實施恰當的教育。

059 盡量回答兒子的問題

男孩是有好奇心的,對他們經常提出的許多問題,父母應予以耐心的回答。男孩提出各種問題,或許是令人厭煩的,並且解答是很費事的。然而,做父母的絕不可拒絕或者逃避男孩的疑問。

男孩所問的內容必定有不合邏輯的東西。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大人的知識其實也不外乎有些可笑的東西,所以不論男孩提出什麼問題,絕不應嘲笑,都應該親切地予以回答。你一嘲笑他,他就會因害羞而不再提問題了。

有一位家長曾記錄了一個3歲男孩的“為什麼”。

“這是誰的褲子?”

“媽媽的褲子。”

“這兩個褲子為什麼不一樣?”

“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樣。”

“為什麼一個是藍色的,一個是黑色的?”

“媽媽喜歡藍色的,姥姥喜歡黑色的,所以不一樣。”

“媽媽和姥姥為什麼愛好不一樣?”

“因為媽媽和姥姥是兩個人,不是一個人。”

“媽媽和姥姥為什麼不是一個人?”

“不為什麼。”

“為什麼不為什麼?”

“去,一邊玩去!別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