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德行,成長為紳士的第一課(1 / 3)

046 不要教男孩說虛偽的客套話

能真誠對待別人的人,就能讓雙方的心靈需求得到滿足,就是心靈的溝通達到一定的高度,而隻有心靈的溝通才能真正產生信任。因此,打動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

如果一個人以鉤心鬥角的心思去交朋友,去經營人脈,也許他能夠獲得一時的成功,但他絕不會得到一世的朋友。

有一次,一群朋友聚會,吃飯的時候,大家交換名片,其中有一位來自報社,另一位試圖對其進行稱讚,一看是報社的,便稀裏糊塗地說:“哇,您是有名的大作家!”人家問:“我怎麼有名?”他說:“我每次都看見你寫的文章。”人家說:“我的文章都在哪裏?”他說:“每次都是頭版頭條啊!”然後人家告訴他:“真的嗎?我是專門寫訃告的。”訃告能在頭版頭條嗎?顯然是虛假的讚揚引起了別人的反感。但是這位先生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旁邊有一位小姐,聊了沒幾句,本來這位小姐長得很胖,他說:“小姐,您真苗條!”小姐說:“什麼,說我苗條,我知道你是在罵我。”

虛偽的客套話,給人一種虛情假意的印象,或者會被認為懷有某種不良目的,被讚揚者不但不感謝,反而會討厭。言過其實的讚揚,不能實事求是,會使受讚揚者感到窘迫,也會降低讚揚者的水準。虛情假意的奉承對人對己都是有害而無利的。

有一句話大家記下來:真實的讚揚是拂麵清風,涼爽怡人;虛假的讚揚像給人吃大塊的肥豬肉,讓人煩膩不堪。

真誠的讚美和虛偽的客套話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發自內心。真誠的讚美起源於內心深處的一種“美感”,一種衝動,它反映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外表漂亮,言談合自己的口味,行動敏捷,品格高尚……即在兩個人之中,其中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了符合自己理想或價值標準的可貴之處。我們認識這個人、了解這個人的時候,已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自己要去讚美他的一些優點。

但是虛偽的客套話卻不同,它不是發自內心地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和欽佩,而是基於內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種目的,一種對眼前或日後能夠收到“回報”的投資。在他的內心是不帶任何感情的。

一個不以一顆真誠的心對待這個世界的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

英國詩人喬叟曾說過:“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很多人總覺得周圍的人難以信任,對一切都抱有一顆戒備的心,然後感歎世事難料,人心不古。

真誠是做人的基本品質,是人們相互信賴和友好交往的基石。每個人都喜歡同真誠的人打交道,與真誠的人交往。因為這樣可使雙方有安全感,不必心存疑慮。

為人真誠表現在與朋友交往中,就是以誠相待,說實話、辦實事、做老實人,對朋友不可虛情假意,也不可口是心非,切忌對朋友使小心眼,耍小聰明。

因此,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為人真誠,真誠地與別人交往,關心別人,愛護別人。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不要教男孩說虛偽的客套話

虛偽的客套話,給人一種虛情假意的印象,或者會被認為懷有某種不良目的,被讚揚者不但不感謝,反而會討厭。言過其實的讚揚,不能實事求是,會使受讚揚者感到窘迫,也會降低讚揚者的水準。虛情假意的奉承對人對己都是有害而無利的。所以,絕不能教男孩說這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話。

047 用生動的例子告訴男孩什麼是美和醜

給男孩樹立好的學習榜樣,對於他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就有心理學工作者進行過英雄故事對小學生道德意識形成的作用的初步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給小學生講解有關認真學習和做好事的行為標準及其社會意義,組織學生對英雄故事進行閱讀講述,討論和寫讀書心得,並鼓勵他們向英雄學習。結果發現,這些小學生在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參加勞動、誠實、與不良現象作鬥爭等方麵都較以前有所提高。這個實驗說明榜樣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那是個黃昏,阿玲去接兒子放學。冬日的夜幕降得很快,他們在路邊等車時看見一位大娘挎著個籃子,似乎很沉。阿玲看她東張西望,就問她:“大娘去哪裏?”大娘說的地方剛好是阿玲居住的小區,於是阿玲幫她提著籃子一起上了車。

天漸漸黑了。阿玲和大娘拉著家常,原來大娘來給兒子看孩子,本想明天來,想想怕兒子著急就沒打招呼從鄉下趕來了。阿玲問她兒子這時會不會在家?她說也不知道啊。拿了這麼多的東西沒人去站點接怎麼行?於是阿玲拿出手機幫大娘撥了她兒子的手機號碼,想告訴她兒子去接他的母親。她兒子接電話了,可是在加班。兒子安慰大娘:別著急,一會兒叫他媳婦去接。

總算把事情搞定。大娘很感激,從蓋著厚厚的包袱的籃子裏掏出熱乎乎的地瓜和芋頭,一個勁兒地往阿玲兒子的手裏塞,對阿玲兒子說:“吃吧吃吧,我剛煮熟就想帶來給兒子吃。”並且對阿玲千感激萬感謝的,阿玲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心想:做了這麼點事情,竟然得到人家這樣的感激,但心裏卻非常高興。

在停車的地方,大娘的兒媳婦在等著她,大娘一個勁兒地對兒媳婦說:“趕緊謝謝這個小妹子,真好心啊,要不是她我就得迷路呢,你們不在家,我自己怎麼辦啊?”

阿玲和兒子高興地離去,兒子那時才9歲,他對阿玲說:“媽媽,做好事真好,人家高興,我也高興。”

最讓阿玲高興的還不是這件事情,而是因為這件事情引出的關於兒子的事情。幾天後是星期天,兒子自己出去玩,很久才回來,哼著小曲,滿臉的笑容,好像有什麼高興事情。

阿玲一再追問,兒子才說出來:原來他剛才出去遇到一位老太太去她兒子家,也是拿了個包袱,兒子幫忙拿著,並攙著老太太上了車,老太太高興得直表揚兒子懂事、心眼好,兒子是因為這事才高興的。

雖然這是件小得無法再小的事情,但是它給阿玲的印象很深刻。父母是男孩最好的老師,男孩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給男孩做一個好榜樣。

通過榜樣的樹立,讓兒童有賴以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確立榜樣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應該樹立生動具體的形象

生動具體的形象在整個兒童性格培養工作上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位學生參觀過列寧的故居後談到,隻有當我在高爾克看到列寧的故居時,我才知道真正的樸素是什麼樣子:在他房裏隻有一張普通的飯桌,桌上擺著一個蓋著普通灰色漆布的、稍顯陳舊的、已壞了的茶炊,掛衣架上掛著一件普通的製服。無疑,這對這位學生今後形成樸素的性格有重要的意義。

2.盡量給男孩樹立身邊的、同齡的人為榜樣

這可以減少男孩與榜樣之間的距離感,便於學習。比如,現在有一些小學生缺乏勤儉節約的品質,他們根本不理會父母掙錢的艱辛,花起錢來大手大腳,請客,下館子,追求名牌,騎好車……針對這種問題可以讓他們了解一下全國十佳少先隊員杜斌的事跡,學習他是如何勤儉節約的:

杜斌的父親去世後,母親也病倒了,他每個月隻有100元左右的生活費支撐兩人的生活,一分錢也要掂量著花。由於經常到菜市場去買菜,他對菜價很清楚,並了解到菜價在傍晚最便宜。所以,他一般傍晚去買菜,多走幾家市場,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絕不多花一分錢。

母親吃剩下的菜他從不扔掉,而是用熱水燙一燙後自己吃。母親食欲不好,剩下饅頭渣一塊一塊的,別人都勸他扔掉,杜斌卻舍不得,哪怕隻有一點點。他說:“生活讓我懂得了什麼叫來之不易,今後日子不管多富,我也永遠把省吃儉用的好習慣保持下去。”

男孩年齡小,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家長在生活中要耐心地正麵誘導、糾正,使男孩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與非,從而提高分辨是與非的能力。如男孩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就跟著學,父母就需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等。這樣屢經疏導,男孩便不致因從眾心理而仿學不良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048 防止兒子虐待小動物

教育男孩不僅要發展他們的智力,同時要培養他們的品德。我們已了解了大量關於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個案,如一些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科學家的產生,都離不開早期教育。斯特娜夫人指出,如同智力的培養需要從男孩一出生就開始一樣,男孩的優秀品德也必須從搖籃時期就開始熏陶,否則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對男孩進行道德教育越早越好。普林斯博士說:“男孩的道德教育應從搖籃時期就開始,因為當今社會所缺乏的不是頭腦而是品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都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為人的這種真摯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的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係在一起的。

若要養成男孩善良的情感,我們不妨從教育男孩從尊重生命開始。

所謂“萬物皆有情”,人生而為萬物之靈,就更該對世間萬物的生成充滿感恩與愛。為了讓男孩將關愛的情緒也能關注到人以外的事物,父母可以在家中養寵物,像貓、狗、鳥、魚等,如果怕動物類有導致過敏之虞,種幾盆花草也可以。在讓男孩負責去飼養或換水、清理的同時,順便告訴他萬物生命的意義,以及它們同樣需要受尊重的道理,然後讓男孩自由去跟寵物互動,或者觀察植物生長,他就能慢慢體會生命本來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