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稱,膽怯心理大多數是後天形成的。家長們要警惕了:造成男孩膽小的源頭在家庭,在父母,在他們不恰當的教育。造成的原因主要有:
1.經常恐嚇
有的父母為了讓男孩聽話,老是用嚇唬的辦法。男孩哭了,媽媽會說:“你再哭,就把你關在黑屋子裏。”男孩不聽話,有的爸爸說:“你再不聽話,讓老虎把你吃掉。”還有的父母用“讓警察抓你”“讓醫生給你打針”之類的話來嚇唬男孩。漸漸地,男孩怕黑暗、怕動物、怕警察、怕醫生,變成非常膽小的人。
2.無意中製造可怕的氣氛
曾經有一位家長,在男孩調皮的時候,索性關掉電燈,發出各種怪叫聲,造成一種陰森可怕的氣氛。沒想到男孩竟被嚇蒙了,從那以後男孩便變得沉默寡言,神經高度敏感,稍有一些異響就嚇得麵色煞白。還有的家長常用老虎、獅子等凶猛的怪獸或雷公、魔鬼、妖怪等迷信怪物來渲染一種不健康的氣氛。這種做法往往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給男孩帶來長時間的心理創傷。
3.動輒訓斥男孩
有些家長非常嚴厲,對男孩的要求過於苛刻,稍有差錯或稍有不順眼的地方,就大聲訓斥,嚴厲批評,不允許男孩有半點兒自由,一舉一動都要經過家長的許可。久而久之,男孩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4.過分嬌慣
家長的嬌慣,剝奪了男孩鍛煉的機會,弱化了男孩的能力。男孩在家中地位高了,膽子卻小了。所以,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允許男孩去曆練,在反複的實踐中培養膽量。
5.限製交往
有些家長隻希望男孩學習好,其他的人際交往都不讓男孩參加。家裏來了客人,男孩剛跑過來,家長馬上訓斥:“去去去!小男孩不要多事,做功課去!”如果男孩有其他活動要和夥伴外出,家長就橫加幹涉:“有什麼好玩的,待在家裏看書!”在限製交往中成長起來的男孩,在與陌生人交際時,就會顯得畏畏縮縮,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6.弱者心態的灌輸
有些家長的社會地位不是很高,經濟收入也不豐足,平時說話時有意無意地會感歎“咱們沒錢沒勢的人家,沒什麼本事,就不要出頭露麵……吃點兒虧就吃點兒虧”之類的話。過分地渲染自卑情緒會讓男孩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是懦弱的孿生兄弟,過於自卑的男孩必然懦弱而勇敢不起來。
7.失敗後的嘲笑
如果男孩說話不流利,口齒不清,人們嘲笑他,那麼下次講話,他就會膽小緊張。如果男孩考試成績不好,父母就冷嘲熱諷,男孩也會怕考試,怕競爭,從而喪失勇氣。
不當的恐嚇會讓男孩變得膽小怕事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有些家長非常嚴厲,對男孩的要求過於苛刻,稍有差錯或稍有不順眼的地方,就大聲訓斥,嚴厲批評,不允許男孩有半點自由,一舉一動都要經過家長的許可。久而久之,男孩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唯唯諾諾。
2.有些家長的社會地位不是很高,經濟收入也不豐足,平時說話時有意無意地會感歎“咱們沒錢沒勢的人家,沒什麼本事,就不要出頭露麵……吃點虧就吃點虧”之類的話。過分地渲染自卑情緒會讓男孩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是懦弱的孿生兄弟,過於自卑的男孩必然懦弱而勇敢不起來。
044 別對男孩有求必應
不懂克製是好多男孩的通病。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麥當勞就非去不可,否則就哭鬧不休,大發脾氣。你的兒子是否也經常如此?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心裏發慌,就想著趕快滿足孩子的小小要求。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不懂謙讓,沒有耐心,幹什麼事情都要讓家長幫忙。而且學習起來大多坐不住,容易沉迷於刺激性的電腦遊戲而不能自拔,脾氣也大都暴躁,稍一批評就張口頂撞,甚至離家出走。
麵對父母的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男孩頭腦中會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我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男孩會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可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點肯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而事事不順心的他們,往往不會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覺得別人有意跟他們過不去,總是與周圍人處於一種對峙狀態。長此以往,很可能患上憂鬱、偏執、狂躁等各種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男孩做過下麵的實驗。
實驗員找來數十名孩子,在每個孩子麵前放一塊果汁軟糖,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後,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塊。然後實驗員便離開教室10到15分鍾。麵對糖果,部分男孩決心熬過那漫長的20分鍾,一直等到實驗員回來。為了抵製誘惑,他們或是閉上雙眼,或是把頭埋在胳膊裏休息,或是喃喃自語,或是哼哼嘰嘰地唱歌,或是動手做遊戲,有的幹脆努力睡覺。憑著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這些小家夥勇敢地戰勝了自我,最終得到了兩塊果汁軟糖的回報。而那些性急衝動的小孩幾乎在實驗員出去的那一瞬間,就立刻去抓取並享用那一塊糖果。
這個實驗表明,兒童抗拒誘惑和延遲滿足的能力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要等男孩上學懂事之後才能形成。這種能力在幼兒時期就已經有所發展,隻不過此時兒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幹擾。
米切爾的這項研究是從這些男孩4歲時開始跟蹤研究的,一直堅持到他們高中畢業。12~14年後,在他們進入青春期時,這些男孩在情感和社交方麵的差異就已經非常明顯了,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抵製誘惑的男孩長大後,有較強的社會競爭性、較高的效率、較強的自信心,能較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麵對困難,他們能勇敢地迎接挑戰,他們獨立性強,有自信心,辦事可靠,能贏得普遍的信任。
經不住誘惑的男孩中有1/3左右的人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錢不值。
經調查,最早拿糖果的男孩語文與數學平均得分分別為425分與528分,而最能等待的男孩語文和數學平均得分分別為610分與652分,平均總分相差竟達120分,後者在學習品質上也比前者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