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送給兒子一個帶鎖的日記
要培養男孩的氣質,我們就不能忽視男孩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在6~12歲,另一個階段則是青春期,一般在12~16歲。
在第一個階段,男孩開始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敏感。他開始試著成為一個男人。他們突然變得吵鬧、愛打鬥,喜歡超人和寶劍。而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也是培養男孩氣質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階段,男孩開始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因此,不止一位家長說:“兒子越大越不聽話,他不再像從前那樣,什麼事都和父母講。”還有的家長發現,男孩有些事背著自己,有些東西藏起來不讓自己看見,同學之間的書信和他自己的日記總要放到安了鎖的抽屜裏。
對於這種種狀況,很多家長對男孩的這種行為感到不安,怕男孩染上壞毛病。為了弄清男孩的真實想法,很多家長采取了諸如偷看男孩的日記等非常規手段了解男孩的心事,結果引發了母子或父子之間的關於個人隱私的爭吵。
“媽媽,你不能偷看我的日記!”
“這怎麼能說是偷看呢?媽媽看兒子的日記是為了多了解你,及時發現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問題,媽媽好來幫助你。”
“我不需要你的幫助!你如果再偷看我的日記,一切後果由你自己負責!”
“怎麼說話呢?我是你媽媽,難道我把你養這麼大,還沒有資格看看自己兒子的日記嗎?”
“那是我的秘密,是我的隱私。你沒有經過我的允許,就擅自偷看我的日記,你是侵犯我的隱私、侵犯人權!我雖是你的兒子,可是我也有人權!”
這樣的爭吵是不是也經常出現在你和你兒子之間?
如果了解了男孩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我們就應該明白,父母不但不能偷看、偷聽男孩的隱私,還要幫助他們學習更多保護隱私的方法,因為懂得個人隱私的保護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尊重男孩的隱私,教育他們保護好個人的隱私,是父母教育男孩的重要內容。然而,在許多父母眼裏,男孩似乎永遠是長不大的。他們沒有意識到男孩正在長大,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自己的隱私,隨意闖入男孩的“隱秘世界”,采取粗暴幹涉的強製手段,如拆信、監聽、悄悄查看日記以及打罵、禁閉等,這樣隻能適得其反,隻能引發父母與男孩之間的爭吵。讓男孩擁有隱私,就是維護男孩的身心健康;尊重男孩的“隱私世界”,就是對男孩人格的保護。父母也會因此而贏得男孩的敬重和愛戴。因此,家長對男孩的隱私應持有正確的態度。
有位父親說:我的兒子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十分明確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發現了他的變化,我和妻子都很高興,因為這是他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一個毫無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麵前訴說自己內心感受的傻兒子是不會成為成熟男人的,當時他用的是我替換下來的寫字台,我主動將寫字台抽屜的鑰匙交給他,讓他學會保守自己的秘密。後來,他上了初中、高中,他有了一些同學的來信,包括女生的信。我們在教育他如何與同學搞好關係、與異性交往中應注意的問題時,還囑咐他一定要妥善保管好這些信件,不要遺失在外麵,免得給自己和同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認為尊重男孩的隱私,是父母教育男孩的重要內容。
這位父親的做法是明智的,允許男孩有自己的小秘密,尊重男孩的隱私權,給男孩一個自由的空間,為男孩能深藏一份隱私創造條件和環境。這樣,男孩在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反而願意傾吐心中的秘密,使兩代人的感情更融洽。
尊重男孩的隱私,並非意味著放棄教育男孩的責任。須知心理斷乳期的男孩,雖然自主、自尊意識增強了,但正確的世界觀還沒有建立,他們愛獨立而又不知如何獨立,求自由卻不懂何為自由,心理意識交錯複雜而充滿矛盾,還很不理性。所以,父母對男孩的隱私要給予積極的引導。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送給兒子一個帶鎖的日記
尊重男孩的隱私,並非意味著放棄教育男孩的責任。須知心理斷乳期的男孩,雖然自主、自尊意識增強了,但正確的世界觀還沒有建立,他們愛獨立而又不知如何獨立,求自由卻不懂何為自由,心理意識交錯複雜而充滿矛盾,還很不理性。所以,父母對男孩的隱私要給予積極的引導。
允許男孩有自己的小秘密
允許男孩有自己的小秘密,父母也會因此而贏得男孩的敬重。
011 謝絕兒子的幫助,是對兒子的傷害
“媽媽,我來幫你!”
“你能幫什麼?別礙事了,一邊去!對了,作業做完了沒?”
“讓我幫你吧,我能行的!”兒子期待地說。
“你不搗亂我就很開心了,可不敢指望你能幫上忙。”媽媽又是一番諷刺。
兒子興衝衝地要幫助提著沉甸甸米袋的媽媽,而媽媽卻是滿臉的不耐煩,兒子隻好無精打采地走進房間。
母親謝絕了兒子的好心,對兒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久而久之,男孩便不會再說要幫助家長的話了,因為他的好心總是會遭遇拒絕。男孩受到傷害後,就說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再也不會幫他們了!媽媽老那樣說我!不讓我做,她又怎麼知道我就會幫倒忙呢?我以後不會再幫她了!”
男孩的心靈渴望去探索世界。他們輕輕地伸出探索的觸角,想通過父母來認識世界,於是他們充滿期待地請求幫助父母,借助於這個渠道一點點地感知世界,但遭受的卻是一次次的拒絕。
家長一次次地拒絕男孩,男孩不自覺地感受著這其中似乎包含著的對自身能力的否定,以及不尊重。這種感受來自他的內心,雖然模糊但很強烈,這種感受讓男孩受到了傷害。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母親就非常了解其中的奧妙。李光耀的母親在李光耀年幼時從來沒有把他當成是一個男孩來看待,而是把他當成一個有思想、能獨立思考的男人,並嚐試著和他商量家裏的事情。遇到大事時,還會首先征求他的意見,結合他們意見仔細考慮後,再作決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了獨立思考、判斷。
從政以後,李光耀表現出驚人的領導才能和判斷、執行能力。李光耀個人認為,這些能力與幼年時母親對自己的培養有很大關係。
李光耀之所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是因為母親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小情節讓男孩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男孩:
“你是男生,謙讓女生是應該的。”
“爸爸今天要晚點兒回來,你要照顧好媽媽,保護好媽媽!”
父母應該注意這點,千萬不要拒絕男孩的好心,如果拒絕了男孩的好心,也許就拒絕了男孩各種品質的培養,也會讓男孩誤以為自己不被需要,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但如果像李光耀的母親那樣,讓男孩覺得自己被需要,讓男孩感覺到父母對他十分信任,又能滿意他做的事,感激他的努力,那麼他的各種潛能就會被激發,充滿動力,從而會做得更好,而且他會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謝絕兒子的幫助,是對兒子的傷害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情節讓男孩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男孩:“你是男生,謙讓女生是應該的。”或者:“爸爸今天要晚點回來,你要照顧好媽媽,保護好媽媽!”讓男孩感覺到父母對他十分信任,覺得自己被需要,那麼他的各種潛能就會被激發,而且他會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不要謝絕孩子的幫助
接受男孩的幫助,會激發他的潛能,他會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012 拿掉男孩頭上的“小花帽”
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表明,大約有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會表現出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在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孩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其中較典型的有:說話愛發嗲,走路踩“碎步”,舉手投足間動作忸怩,愛跟女孩子玩等。一般來說,“娘娘腔”並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可能導致同性戀,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麵影響。
曾經有一位網友寫過這樣一篇帖子,它或許會給我們一些警示:
“我的外表、身材和女的一模一樣,走路也是,從小到大都被別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類的,我的身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人願意和我交朋友。現在畢業了,盡管我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把自己打扮得MAN點,雖然動作是改變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卻改變不了。出來工作後,我天天都被一些老女人在背後議論。我很煩,很鬱悶,很不開心。我總是恨她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我自己也不想這樣。我天生外貌就那樣,那叫我怎麼辦?所以我很痛恨她們,她們說我的時候我也會還擊她們,罵她們死老太婆……為什麼我的命運這麼慘,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樣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我的父母要把我生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