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育男孩,請先進入男孩的內心世界(1 / 3)

001 學會每天睡前和兒子談談心

從男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與他有親密的接觸,因為男孩最初的觸摸記憶和聲音記憶都來自父母,父母是與男孩的身體和心靈靠得最近的人。等男孩長大以後,其他人是否願意接納他,關鍵在於他怎樣去接納別人、適應社會,而這種接納他人的能力就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

當男孩做錯事情的時候,往往是父母給他安慰和鼓勵;對於男孩在學校裏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父母也會耐心地傾聽並關注男孩的情感。所有這些對父母和男孩來說,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真正做起來卻有點兒難。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善意地傾聽,讓男孩體會到被尊重、被珍視的快樂,那麼男孩就會模仿父母的口氣和神態,去分享他人的喜悲,這樣他也會很容易地和別人相處。

另外,男孩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是否心態自如,這也與他和父母相處時候的心態有很大關係。能夠與父母隨時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感情的人,一般在語言表達和感情上都比較明確、穩定,這也是決定他能否與他人自如交流的關鍵。

我國翻譯學家傅雷先生堪稱教育男孩的楷模。他特別喜歡與男孩交朋友,不僅注重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而且也對男孩的儀表、修養、禮節及做人等方麵進行教導。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兩個兒子都取得了成功。他優秀的育兒方法很值得廣大家長朋友學習。

傅聰曾回憶說:“我父親留學法國,深受法國人文主義的影響,因此對我們子女也是民主式教育,在家裏他不僅僅是父親,還是我們的知心朋友。他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除了愛好文學、音樂外,也很喜歡美術,我們家裏有很多美術作品。長期受這種文化熏陶,我也很自然地喜歡美術、音樂。我們經常交流對音樂、繪畫的看法,這讓我受益匪淺。我是12歲才開始學彈鋼琴的,學了兩年又放棄了,直到我17歲時,又重新開始學。這期間都是我自己的意願,父親沒有非讓我學鋼琴或繪畫。他總是像朋友一樣,尊重我的興趣和愛好。”

俗話說,父母是兒子最好的老師,但是父母也可以成為兒子最好的朋友。可是由於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往往很難跟自己的兒子成為朋友。

事實上,隻要做父母的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兒子多溝通,多了解男孩的想法,真正走入男孩的內心世界,做男孩的知心朋友就是很容易實現的。

要像傅雷那樣做男孩的知心朋友,教育家給家長的建議是:

要多和男孩交流,並且交流時要充滿愛心和親切感,態度要和藹;時間最好選在吃飯時或睡覺前,因為這時是男孩情緒最為平穩的時候。有一位母親,她從男孩很小時就注意和男孩的情感交流,她每天在男孩上床睡覺前都要問問他:“今天過得開心嗎?”男孩長大後,也一直保持著在睡前和父母溝通的習慣,有什麼不順心的事,他還是願意告訴父母,因代溝而產生的溝通障礙也就消失了。

除此之外,父母還應主動創造和男孩溝通的機會。讓男孩從小就養成早起、晨跑的習慣,或者星期天全家一起去爬山。男孩上初中以後,父母可以教他們打棒球、網球,也可以教他們下象棋和圍棋。如果男孩的年齡比較小,那麼,父母應該堅持每周抽幾天時間與男孩一起玩耍,並保證遵守時間規定,持之以恒。對於大一點的男孩,如果再規定玩耍的時間則是比較笨拙的做法,而應該隨時尋找機會參加適合他們的活動。家長與男孩每天一起運動、玩耍,彼此之間自然就會有許多共同的話題。

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家長就容易了解男孩的情況,男孩也會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忠告,家庭自然和諧美滿、其樂融融了。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這樣和男孩溝通最有效

1.當男孩做錯什麼或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父母要多給他安慰和鼓勵。

2.事實上,隻要做父母的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兒子多溝通,就能真正走入男孩的內心世界。

3.要多和男孩交流,時間最好選在吃飯時或睡覺前,因為這時是男孩情緒最平穩的時候。

4.父母應該多與男孩一起玩耍,一起做運動,這樣自然就會有許多共同的話題。

002 蹲下來和兒子說話

要教育男孩,首先要尊重男孩,在與男孩交流時要平等,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了解男孩的想法。這種平等的關係會使男孩願意同父母交流,並願意接受父母的說教,這也是做好子女教育的首要條件。要想做到這些,家長在對男孩的教育上要盡可能地多一些人性化,從他容易接受的事和有關的問題出發,給他提一些建議,讓他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男孩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訓練、教育和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而且隻有那些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與愛的男孩,才會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愛別人。所以,家長不要忽視男孩的“平等觀”,愛他就要讓他知道你很尊重他。我們做父母的應放下長輩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兒子交談,而不要總給兒子“高高在上”的壓迫感。

我國一位著名學者訪澳歸來,那裏的許多人和事仍曆曆在目,如一些家長蹲著同男孩談話,和男孩在一個水平高度上麵對麵地談話,給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景是在他住的朋友家。一個周末,他們請了一對青年夫婦和他們的兒子來吃晚飯,當這個兩歲多的男孩吃飽了,要下地去玩時,男孩的母親也立即離開餐桌,蹲下來麵對著男孩說:“你是不是要坐到離餐桌遠一點兒的地毯上去畫畫?”男孩聽後高興地坐到那邊獨自玩去了。當時,他對這位媽媽蹲下來對男孩說話的舉動雖然很詫異,但他以為這隻是這位媽媽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問。

又一個周末,學校的一位秘書尼蒂請他到她家做客,他又一次見到這動人的情景。尼蒂有一雙可愛的兒女,當他們準備乘車一同去超級市場時,4歲的兒子因為姐姐先坐進汽車而不高興了,尼蒂這時就在車門口蹲下來,兩隻手握住兒子的雙手,與他臉對臉,目光正視著男孩,誠懇地說:“羅艾姆,誰先坐進汽車並不是重要的,對嗎?”羅艾姆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然後鑽進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了下來。

第二天上午,他們一起去公園玩。當羅艾姆同姐姐跑跑跳跳,要到湖邊去看戲水的鴨群時,不小心絆了一跤,眼淚在他的大眼睛裏滾動著,馬上就要流出來了。這時,尼蒂又很自然地蹲下來,親切地對兒子說:“你已經不是小寶寶了,已經長成一個大男孩了,絆一下是沒關係的,對嗎?”這時,這位學者也學著尼蒂在一旁蹲下來,麵對著羅艾姆說:“是的,你是個大男孩了,對嗎?”羅艾姆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淚,很自豪地玩去了。

這時,學者禁不住同尼蒂談起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尼蒂說:“與男孩說話當然要蹲下來呀!他們年齡小,還沒有長高,大人隻有蹲下來,才能平視著他們說話。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同我說話的。我們認為,男孩也是獨立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們矮一些,我們就應該蹲下來同他們說話。”

可是,在我們國內,卻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裏,大聲嗬斥男孩:“過來!別摸!”“去!去!去!別煩我!”等居高臨下、命令式的語言、語調。很多家長之所以與男孩交流的效果不好,正是因為家長與男孩在交談時,往往以長者自居,對男孩缺乏應有的尊重。大多數父母總喜歡把男孩當做小“豆包”,沒有在情感上給他們公平的待遇。殊不知,男孩雖小,但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維與尊嚴,他們渴望與大人平起平坐,渴望大人把他們當做平等的個體來看待。

其實,父母是否蹲下來與男孩說話,隻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的心中,是否把男孩真正當做和自己一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也影響著家長能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與教育男孩的一係列問題。

所以,做父母的該反思一下:你是否也會蹲下身來與你的兒子交談?你有沒有發覺你的兒子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如果你發現你的兒子總是不願與你交流,那麼你就該反省一下自己了。

蹲下來和兒子說話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在中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裏大聲嗬斥孩子:“過來!別摸!”“去!去!去!別煩我!”這種居高臨下、命令式的方式正是很多家長與孩子交流效果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