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了解對手,更要了解自己(1 / 2)

既不了解對手,也不了解自己,每場戰爭都必然失敗。

孫武說:“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說,既不了解對手,也不了解自己,每場戰爭必然失敗。不知己而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短處,使自己的破綻袒露於敵人視野之中。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知己之短能夠幫助企業找到最堅固的防守之盾。也就是說,明白什麼不能做,比明白什麼能做更重要。

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經理封頂定理”,就是一個企業的成就不會超過它的管理者,就像金字塔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塔尖一樣。

對大多數的企業而言,因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大權都集中於領導一人之手,所以企業管理者自身的知識結構、視野範圍、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決定了企業的內在價值觀和運營方式。

意大利管理者卡爾羅·德貝內德蒂領導奧利維蒂公司時,微型電腦剛剛流行。為了趕上這一新潮流,他成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加緊研製家庭和辦公型微型電腦。當研製快要成功時,美國IBM公司兼容式微型機搶先一步上市了,並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暢銷。

德貝內德蒂左右為難,但最後還是下了決心:放棄即將完成的研究,同時重新組織力量,在IBM電腦的基礎上,研製一種性能相似價格卻便宜得多的兼容機。

德貝內德蒂的決策使公司蒙受了重大損失,因而受到股東們的嚴厲指責和新聞媒體的批評。不過,當兼容機研製成功並投入市場後,大受消費者歡迎,為公司獲得了巨大利潤。這時,對德貝內德蒂的批評之聲全變成讚譽聲,他還多次被美國《時代》雜誌等刊物評為封麵人物。

假如德貝內德蒂為了個人榮譽,不肯退卻,在微型電腦上跟IBM公司展開競爭,勝機渺茫,反而會把公司卷入危險之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勇於不敢”,無疑是明智的決策。

與此相反,美籍華人王安就是一個因“勇於敢”而遭致失敗的典型例子。1988年,王安公司在美國《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界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中列第414位,他的個人財產超過20億美元,是當時全美第五大富豪。他還是第一個進入美國“名人堂”的亞裔科學家。

誰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年時間,王安公司便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麼呢?一個主要原因是王安公司與著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過度競爭。當時,王安公司雖然知名度高並且有一定的實力,但還是無法跟“藍色巨人”IBM公司相提並論。但王安不懼怕這個“巨人”,決心與之一爭高下。

當所有電腦生產商都按IBM製定的行業標準開發中型電腦時,王安卻堅持生產另一種製式的電腦設備,堅決與IBM的產品不兼容。許多客戶在選用王安產品的同時,大量使用IBM的產品,不兼容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不便。當客戶向王安公司提出兼容要求時,卻被斷然拒絕,因而造成許多老客戶的流失。

盡管如此,在跟IBM公司的競爭中,王安公司似乎逐漸占了上風,它的中型電腦市場占有率一度超過IBM公司。實際上,這隻是虛假的勝利。因為IBM及其他生產商都預測到中型電腦即將被市場淘汰出局的情況,轉而開發微型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