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蕭徹說完,下麵的一眾臣子中有不少人三三兩兩竊竊私語,彼此交換著意見。
蕭翊卻是靜靜站在原地,似乎自己父皇說的內容完全與他無關。
這倒是讓蕭徹頗感意外。
自從蕭翊回京之後,他並沒有跟他商討過江淮之事,對於此前躍躍欲試的北伐更是隻字不提。
原因也很簡單,他之前之所以想興師北伐,無非是因為鮮卑人陳兵江北,嚴重威脅到了建業的安危,因而他才想到要趁蕭翊在壽春大敗魏軍之際,揮師北伐,收複江淮之地,徹底解除鮮卑人對建業的威脅。
可如今魏國既然願意主動提出以淮河為界,將江淮之地歸還給大梁,建業便再無後顧之憂,蕭徹一顆本來躍躍欲試的北伐之心頓時淡了下來。
隻是他不知道自己兒子蕭翊對此是什麼態度,畢竟他之前不惜放棄隱姓埋名的安逸生活,主動拉攏和聯絡流民軍攻打壽春,又在鮮卑大軍南下反攻之時死戰不退,怎麼看都是不折不扣的主戰派。
正是出於這層顧慮,蕭徹一直在刻意回避跟蕭翊談論江淮之事,就是不想聽到他反對此事,鬧得父子二人不歡而散。
可沒想到蕭翊今天竟然會主動來參加朝會,更沒想到他聽完鮮卑人以淮河為界罷兵言和的提議,竟絲毫不為所動。
就在蕭徹有些摸不透蕭翊的態度之際,丞相王懿此時卻從容出列,先是躬身一拜,繼而沉聲道:“陛下,老臣有幾句話要說。”
蕭徹這才回過神,隨即點了點頭,不動聲色道:“王愛卿請講。”
王懿再次躬身一拜,隨即緩緩開口道:“皇上,自從鮮卑人南下以來,與我大梁的戰事就沒停過,以至於我大梁每年不知有多少將士戰死沙場,國庫連年空虛,朝廷早已經不堪重負,天下臣民早就對此怨聲載道。”
“既然如今魏國主動提出罷兵言和,皇上何不順應人心答應下來,好給朝廷一個喘息之機,慢慢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再圖將來。”
王懿說完,不少大臣紛紛跟著出言附和,無一不讚成跟鮮卑人和談。
蕭翊看在眼裏,眼中不由閃過一絲厭惡,卻沒有出言反駁。
可他不站出來,不代表沒有其他人站出來,就在殿中不少大臣都在出言讚成與鮮卑人劃淮河而治之時,殿內的一角卻突然想起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
“諸位口口聲聲說要與鮮卑人議和,可曾想過此舉將置中原的那些漢人百姓於何地?”
(在這裏跟大家說聲抱歉,因為小說的數據實在是太差勁,一個半月的時間都沒有湊夠評分需要的50條書評,所以從下個月開始,我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新書上,這本書隻能從日更變成不定期更新,但我自己很喜歡這個故事,我會努力將它更新到完結,再次跟大家說一聲抱歉,我又讓大家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