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是一些很典型的將“愛”與“條件”劃等號的事例。孩子如此的行為,也不過是向爸爸媽媽學習之後的結果。“來,寶寶乖,吃完這一口飯媽媽就給你喝酸奶!”“寶寶好好洗澡,媽媽晚上就給你講故事,很好聽的故事。”“今天乖乖去幼兒園,媽媽周末就帶你去遊樂場玩!”……這是我們平時最喜歡和寶寶們說的話,我相信幾乎每個家長都這樣說過。再看看我們的寶寶,他們的語氣和我們的何等相似。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孩子們的心裏已經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概念,那就是“父母給我的愛是有條件的”、“愛是可以用物質交換的”等等。以後,凡是父母想對孩子表達愛意的時候,(比如提醒他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些家長認為是在對孩子表示關心,孩子卻並不這麼認為)孩子就會適時地提出條件,要求父母也同樣對他承諾做什麼事情,直到他認為雙方付出公平的時候才肯罷休。
其實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時,大可不必使用愛作為誘餌,更不能用來作為威脅。我們要盡力矯正孩子這種有條件愛的習慣,用一種更加溫暖、寬容、接納的態度建立彼此的關係,對於那些孩子們的惱人行為,也一定要用講道理的方式約束,切不可用嚇唬或者強迫的態度逼他完成,否則就隻能換來暫時的妥協而已,慢慢地,你的這幾招孩子就會習以為常,再也不會“上當受騙”了。
就拿上麵舉到的幾個例子來說,比如寶寶不好好吃飯,可以告訴他“每個人都在好好吃飯,因為好好吃飯的人身體才會健康。媽媽希望你也可以自己好好吃飯,不然待會兒沒有零食給你,你就要餓到晚上媽媽才會煮飯了。”這時孩子可能並不相信你說的話,因為憑他的經驗,你一定還會不斷地說服他甚至過來喂他,他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玩耍,他要先觀察一下再說。你的行為此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你要說到做到,大家吃完飯就收拾碗筷,然後下午真的不給他準備零食,即使他餓了,向你求情說他想吃東西,也不可以心疼而妥協。你要告訴他,“看到你挨餓,媽媽也很難過,媽媽知道餓肚子的感覺不舒服,可是如果你中午好好吃飯現在就不會被餓著了,對不對?吃飯要定時定量才會對身體好,媽媽現在不給你吃零食,也是為了你的身體著想,晚上媽媽一定給寶寶多做點好吃的!”如果你做得到,我敢保證他晚餐會像個小老虎,而且以後吃飯的問題也會慢慢解決。
明確真正的條件
既然我們說到了,愛一定需要有條件,但又不能以孩子是否可以取得成功為條件,那這愛的條件究竟應該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對於孩子的成就行動,即一切可能涉及到輸贏、成敗,或需要與人比較結果的活動,你都要給予無條件的關愛,這樣當他萬一沒有達到你的期望的時候,他也不會因為怕失去你的關愛而變得無比恐懼或者畏首畏尾。這種無條件的關愛和支持將會激勵你的孩子盡他的最大努力,並且取得他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但當涉及到你的孩子是否用積極的態度生活和學習,是否在培養完善的人格性情,是否在遵照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行事的問題,你就要讓自己的關愛變得“有條件”了,如果他太自私,不懂得體諒他人,不愛幫助別人,不認為自己有責任努力地成長等等,你就可以讓他知道你很不滿意,對他很失望,你將撤回你的關愛,至少是暫時的撤回,因為他沒有盡力,也並不想做一個好孩子。這種有條件的愛就是健康的,可以幫助孩子內化他們的價值觀和基本行為準則,並將指導他按照道德規範采取一切行動。可見,根據具體的情況,恰當地使用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將有助於培養一個成功而又快樂的孩子,培養一個健全的人。
從挑刺兒到欣賞
“孩子的叛逆期到底什麼時候到來啊?我女兒才6歲,我怎麼覺得已經開始叛逆了?!她現在特別不願意聽我的話,簡直是我說東她偏說西的那種。比如我讓她晚上早點洗澡睡覺,可她非要一直磨蹭,好像早睡一分鍾就是讓我占便宜了一樣。而且她現在還要求早上洗澡,而且洗完還一定要抹我的護膚霜。過去她回家都很愛講幼兒園的事情,現在上了小學,好像變成了個大學生,我有時好奇地問她一下班級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就一副躲著我的表情,還說我管得太多。我看她們班的其他同學都不是這樣的!”這是一位小學一年級小朋友媽媽的傾訴,她不明白為什麼女兒還是班長,可是回到家中卻對自己這麼“冷淡”,很擔心她小小年紀就出現什麼心理問題。
讓我們幫這位媽媽分析一下。她的女兒在學校能當班長,說明她還是很優秀的,而且個人的能力應該很強。她的性格也應該比較獨立,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時期,在她初當班長的“光輝歲月”裏,她應該很向往獨立自主的生活,也希望自己在班級同學麵前的形象近乎完美。她看到媽媽早上起來洗澡,整個人就香香的美美的,於是也想效仿,希望在學校有個良好的形象,這是女孩子的天性,何況她還是個要麵子的班長。而且,她也不再能接受媽媽問東問西的嘮叨了,她覺得自己長大了,已經是班長了,當然就可以處理自己的事情,媽媽的詢問,會讓她不由自主地提高警惕,覺得媽媽一定是在打探她處理問題的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哪裏做得不好,這樣的“侵權行為”讓她很不舒服,為了保留麵子,也為了不讓自己剛剛建立的權威又被媽媽打擊,所以,她拒絕向媽媽透露任何學校的信息。
我想,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定也回家喋喋不休地說過和小朋友相處的事情,當然,她訴說的結果是希望媽媽可以站在她這邊,起碼應該支持她。但當時媽媽的反映又如何呢?多半是指責女兒哪裏做得不好、不對,或者是以自己的經驗要求女兒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要如何如何。這個媽媽錯就錯在,不懂得欣賞孩子。
作為家長,作為孩子在成長最初行為建立的坐標係,家長的作用不僅僅是糾錯、挑刺兒,更應該有欣賞和鼓勵。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情感庫存”,它講的是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著人一生中所有的喜怒哀樂,而它們又將對於人的行為起到關鍵的支配作用。成年期的情感庫存,可以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篩選和再加工,我們會自動地篩選那些積極的、快樂的情緒體驗留在我們的記憶裏;但兒童期的情感庫存卻像海綿一樣,對所有性質的情緒不分優劣,照單全收。可見,如果孩子的情感庫存中積極的情緒體驗占優勢,那麼他日後就更容易快樂友善,聰明伶俐,自信勇敢,反之則痛苦敵意,思想混亂,自卑退縮。
因此,父母要小心謹慎地培育寶寶這顆小苗,如果你種下的是“你能行”的種子,他們結出的果實才會是“我能行”,但如果你注入的是“你不行”的信息,孩子也隻能結出“我不行”的苦瓜。積極自信的情感庫存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讓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用讚美的情緒感染孩子,用我們的心澆灌出一棵快樂自信的小苗苗。
02 這些不能承受之愛
兒童的成長是有規律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用一個發展的、重視自然規律的價值觀,去爭取全麵地認識孩子的發展。在我們的催促下,多少孩子的童年太過匆忙;我們的急功近利,讓孩子們幾乎無暇享受人生中的這一個最美好的階段。不要認為你的孩子即將成為怎樣的人都是你的責任,不要用你的教育和理想代替孩子自己的選擇,更不要怕浪費每一分鍾的時間不斷地去教育他、改造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孩子之間的天賦、氣質、興趣愛好等也各有不同,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是在孩子潛能優勢的基礎上使他的夢想得到實現,讓他充分地自我發揮,而不是給予他們太多不能承受之重的愛和期待。
愛是“武器”
衝突示例 寶寶到超市很喜歡亂拿貨架上的東西,不給買就大哭大鬧;或者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像個小霸王,總喜歡搶奪別人的玩具……這時候家長往往用嗬斥或者威脅的手段希望製止孩子的這種無禮的行為,但收效甚微。
寶寶的想法 我根本沒有價錢的觀念,我隻知道我喜歡什麼,平時在家裏我也是這樣去拿我喜歡的東西,媽媽都沒有發那麼大的火!還有搶小朋友的東西,我也不是非要他的玩具,我們的遊戲就是一場戰鬥,能幹的孩子就會取得勝利,我隻是希望自己是個勝利者!不知道媽媽為什麼說我欺負他?
你的誤區對於你不希望發生的此類行為的出現,我們能做的可能是講道理,可能是幫他製定行為規則,隻是絕不應該把你們對他的愛作為一種武器來威脅並控製孩子。當你以自己的標準評價孩子行為的好壞,並有條件地施予你的愛的時候,你的愛就變成了一種可怕的武器。這樣的愛讓你的孩子生活在一種經常性的恐懼狀態之中。他們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夠取悅父母,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莫名其妙地因為“犯錯”而失去愛。這樣的精神壓力最終會壓垮他們,他們最終將會不再取悅你,也不再約束自己的行為,甚至尋求某種毀滅性的解脫(如再也不聽話或者破罐破摔地放棄自己)。
解決辦法對於這類你想要糾正的問題行為而言,必要的行為矯正策略才是有效的。你可以和寶寶約法三章,在去超市之前就說好為他買什麼東西,到了超市就直奔主題,先去滿足孩子的購物要求,然後再去買家庭需要的物品。如果孩子還是亂翻亂拿貨價上的物品,就提醒他在家裏說好的規則,提示他如果這樣連該買的東西也不買了,這樣慢慢地他就會明白這種去商場應有的行為規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