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浙大教授的思考,他公開發表聲援孔逸晨的文章中如此寫著:
“終於看完了整場的辯論,我一直很期待後麵到底會出現什麼狀況,結果我很意外,可以這樣說,我一點都沒有想到結局會是那樣幹淨利落,一個學生的氣勢,才華,智慧是那樣的非凡。
所以我現在來講我的一些觀點,可能是有些晚了,也會很多人以為我是牽強附會,但我還是必須要講,我想說的是,實際上從這個節目我開始看著以來,憑著我的直覺,我都覺得孔逸晨這個學生是不同於一般的。
作為一名浙大的教授,我從業20年,一生都沒有遇到類似的學生。而這個孩子才不到20歲,但是,麵對那麼多的社會名流與烏合之眾的合力審判,卻始終是那樣淡定從容。
這樣的淡定與從容,即使是我這樣年齡的人也是不多見的。我一邊看視頻節目,一邊想著,這個場景我要是孔逸晨同學那個角色,我會怎樣?我是否會表現得比孔逸晨同學好?是否會有更敏銳的思想觀點與更機智的回答?
我嚐試著換位,感覺還真沒有把握。就憑這一點,我覺得這個孩子的心胸與眼界已經遠遠超出他的同齡人。
複旦大學不見容於這個孩子,也說明中國的複旦畢竟不同於美國的哈佛。當然孔逸晨也可能不是比爾.蓋茨。但是當年從哈佛退學的比爾.蓋茨的回憶錄來看,蓋茨當年在社會公共問題上還真沒有孔逸晨這樣強烈的意識。
蓋茨當年隻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識信息上讓人類站到同一個平台上來,然後讓自己在做好這件事的同時發財。這個目標是完全實現了。
好的商人總是價值引導與方法正確的產物。但是,當年的蓋茨確實不是為了成功而做出退學決定的,而是他內心裏有更為急迫的事情要做,而這個急迫的事情與眼下的法律專業學習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呢?
在美國退學是個人的選擇,完全屬於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會有什麼社會反響。蓋茨退學當時在哈佛基本上就是平凡瑣事一樁,隻是後來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才反過來追思當年蓋茨為什麼要退學。
但是,在中國,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退學就成為社會公共事件,成為社會熱點問題,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的社會問題所在。中國社會的寬容度還是很小很小,教育理念可能是無法與美國半個世紀前相比。
在這裏我要反問一句:“倘若,倘若後來的孔逸晨表現平平,沒有後來的爆發,也沒有懂世界十大語言,更沒有表現出各種能力,難道我們就要批評他嗎?”
我個人認為這是極其不正確的。
相反,節目中出現了眾多的社會名流嘉賓,他們才是最應該被批判的人,表麵上,這些人口齒伶俐、口若懸河、旁征博引,或痛切關懷,或恨鐵不成鋼,或口誅筆伐,彙合成咄咄逼人的現場氛圍。比如孔逸晨的複旦老師馮偉他諄諄教誨又循循善誘向孔逸晨推銷儒家的“仁術”,所謂“仁”就是人要二一點,所謂二一點就是要學會中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