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昏而無得,“行成於思毀於隨”。前麵我們也曾經提到過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不然就一無所獲。學到的知識不能拿來為自己所用,我們還學它做什麼呢?一個不會思考的人就談不上會學習。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接受和思考的共同體。我們都討厭那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它勢必會造成我們囫圇吞棗的學習,難以吸收。但是我們自己如果能多思考的話,即使是填鴨,我們也能讓細細咀嚼填進來的食物,再慢慢的消化,從而攝取食物的養分,也能很好的吸收啊。但是思考不是憑空想象,是要根據所學的東西來思考,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深化。思考要講方法,有的時候要獨立思考,有的時候也要和人討論自己的想法,我們看看職場導師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思考方法。
職場導師一:收集信息,給知識保鮮
有這樣一個故事:村裏來了一個隻長有一隻眼睛的人,大家都覺得很好奇,紛紛圍觀。結果有一個不懷好意的生意人把這個一隻眼睛的人抓了起來,並關在一個房間的籠子裏,讓大家參觀,他就從中謀取暴利,收取參觀的費用。自己村裏的生意做得差不多了,他就把這個“怪人”帶到其它地方去賺更多的錢。於是,他帶著“怪人”來到一個遙遠的島上,島上的人對這個“怪人”都沒有什麼新鮮感,反倒把這個生意人抓了起來,關進籠子,把“怪人”放了出來。生意人每天都在籠子裏大喊:“放我出去。”不但沒有人理會他,大家反而是興致勃勃的參觀他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那個島上的所有人都和“怪人”長得一樣,都隻長了一隻眼睛。長著兩隻眼睛的人反而是怪物了。
一旦一個事物失去了新鮮,就失去了它的大部分價值。新鮮事物更能實現自己原本的價值。就算是一個漂亮水靈的蘋果,放得太久,失去了它的新鮮,裏麵水分和維生素都流失了,對人體就沒有絲毫的營養價值了,吃了反而對身體有害。所以我們要及時的吃掉蘋果,或者把蘋果放到冰箱裏冷凍起來,給它保鮮。可惜我們不是電冰箱,我們怎麼來給自己的知識保鮮呢?
給知識保鮮,老看書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擁有新鮮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收集來自四麵八方的信息,來給自己的知識更新。
(一)從電視、網絡上收集信息。電視、網絡是我們身邊最直觀的媒體,我們可以最直接的收集到我們所要的信息。大多數信息都以圖片和影音數據的形式出現,及時的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拷貝下來。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豈不是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