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從事與該課題相關的調研工作起,不覺已過去十餘載。

1998-2001年近三年時間我在江西省贛州市組織部的支持下完成了“贛州農村經濟產業發展研究”的課題。期間對該市下屬的十二個縣的農村進行了調查,當時的調查內容主要是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情況。被抽樣調查的有大餘縣池江鄉、青龍鎮,贛縣的梅嶺鎮,於都縣的葛拗鄉、銀坑鎮,興國縣梅江鎮、高興鄉,瑞金縣的瑞林鄉,章貢區的水南鄉、水東鎮及其他幾個縣的鄉鎮。當時這些鄉村正在推行沼氣建設,打造豬圈—沼氣—養(種)殖—室內照明的循環發展經濟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少部分解決了農村的晚間照明問題,在沒有實現“村村通電”的背景下有一定的意義。然而,這種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束縛:首先,農民建設沼氣池的積極性不高,因為每個沼氣池的建設費用在1500元以上,這在當時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的農村是一筆較大的開支;其次,缺乏合適的示範效應,並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沒有能證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農民發家致富。

由於受到粗放式工業發展的影響,2002年起我國開始麵臨嚴重的生態危機,出口貿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2004-2006年我對浙江省五個縣市的農產品生產貿易企業或鄉鎮做了調查,包括浦江縣下屬的黃宅鎮、鄭宅鎮及杭州茶葉進出口公司、杭州桐廬蜂之語公司、江山恒亮蜂業集團、杭州西湖龍井村等。這些地方或企業大多是農產品出口基地或出口龍頭,通過對它們生產基地的調查,我們發現它們的生產方式有了巨大改善。以杭州桐廬蜂之語公司為例,它們通過與蜂農建立合作,以清潔生產為特點的生產鏈建立起來了。然而,不足之處是,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仍然受到製度上的障礙:農業生產技術的外部性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土地的流轉製度缺失;政府支持不足,政府部門對農民的普惠製補貼對於建立循環農業經濟的貢獻並不明顯。

2008-2010年,我對寧海縣進行了調研,該縣在長街、力洋、胡陳三個鎮鄉之間建立了一個10萬畝東海岸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區。“試驗田”的三級循環獲得了較大成功。寧海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生態經濟,更不是回歸到“原始農業”,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化的農業循環經濟應該是我們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從2007年起開始撰寫,到目前完稿,本文的寫作過程曆時4年多。在寫作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武漢理工大學周軍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我謹對周老師的辛勤勞動表示深深的謝意!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前後計30餘次深入企業和鄉村調研,與廣大農村幹部、農民和農業企業單位領導交流,他們與我耐心細致的交流不止一次激發了我的靈感,在此我謹對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楊曉明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