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參考文獻(2)(1 / 3)

[32]朱鵬頤:《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策略探討》,《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33]胡桂蘭:《發展循環經濟——給地球療傷》,《生態經濟》2006年第1期。

[34]李建林,嚴泰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熱點領域與技術》,《地球信息科學》2007年第1期。

[35]黃綠箔,呂欣苗:《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土地可持續利用》,《生態經濟》2004年第12期。

[36]李玉明:《黑龍江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討》,《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年第1期。

[37]吳國慶:《新階段浙江農業科技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浙江農業學報》2002年第1期。

[38]郭鐵民,王永龍:《福建發展循環農業的戰略規劃思路與模式選擇》,《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版》2004年第11期。

[39]韓寶平,孫曉菲:《循環經濟理論的國內外實踐》,《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40]王魯明:《資源循環型農業理論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環境管理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1]牛桂敏:《循環經濟評價體係的構建》,《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年第2期。

[42]孫懷通,張偉紅:《國外循環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商業現代化》2006年第1期。

[43]宋亞洲,韓寶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初探》,《現代農業科技》2006年第1期。

[44]戴麗:《雲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3期。

[45]李孝坤:《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特色農業發展探析》,《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年第4期。

[46]馮之浚:《循環經濟與立法研究》,《中國軟科學》2006年第1期。

[47]陳良:《農業循環經濟的客觀必然性與模式選擇》,《農村經濟》2006年第10期。

[48]劉榮章,翁伯琦,曾玉榮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模式分析》,《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49]高國力:《如何認識我國主體功能區劃及其內涵特征》,《中國發展觀察》2007年第3期。

[50]於善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9期。

[51]袁冬梅,劉建江,張顯春:《論循環經濟與我國利用外資的協同發展》,《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9期。

[52]蘇勝強,黃祖輝:《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其模式》,《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年第1期。

[53]吳季鬆:《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人民日報2003年4月11日。

[54]陳佑啟,陶陶:《論可持續農業的評價指標》,《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年第5期。

[55]史小紅:《循環農業及發展模式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56]孫頷,沈煜清,石玉林等:《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版。

[57]湯天滋:《主要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經驗述評》,《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第2期。

[58]唐中彥:《試談庭院化經濟的生產模式》,《農業經濟》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