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時過境遷,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他們現在已難以勝任日益膨脹的\"飛龍集團\"的領導職務,結果給企業是越幫越忙。他們通過關係弄進來一批自己的親朋好友,在集團內部編織了一個人情網。
薑偉決定先拿自己開刀,他咬著牙辭退了自己的母親,退掉了自己的弟弟。
之後,薑偉提出了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他要求他的公司要建立200個左右的三級公司,向1500個縣拓進。但這一招同樣以失敗告終。這印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一哄而起的勢頭必然一哄而散地消失。
薑偉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時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產生了三代有中國特色的民營企業家,也就是\"有中國特色的老板\"。他自己是90年代以後下海的,從排行榜上數算第二代老板。
第一代老板們已經\"分流\",大部分都\"犧牲\"了。
第二代老板也實現不了向現代化大企業家的蛻變,因為,中國的老板們都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整體的素質和結構都有問題。我們做許多事兒,常常是重複我們的前輩,或者說穿了還要重複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不具備全球眼光,我們對更大的市場空間沒有體驗,我們的運作是一種盲目的運做。
我想,薑偉的話是他的肺腑之言吧。
由瑞士國際管理開發學院和世界經濟論壇所作的\"世界各國年度國際競爭力評價報告\"已為世界各國廣泛承認,就1997年的狀況看,中國的排名是第27位。其中\"國民素質\"一項中國排名第35位,是比較差的一項指標。在該項評價指標中,中國以45.22%的小指標列世界最差之列,相對中國國際競爭力整體而言是最大的\"負債\"。我們國家人均9美元的公共教育經費同排名第1位的瑞典2287美元的水平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可以想象,這樣的國民素質,這樣的生存環境,怎麼能在世界經濟大循環的激烈競爭中不敗下陣來,\"國際性的大企業\"、\"世界級的大企業家\"離我們焉有不遠之理?
衝不出去的\"圍城\"
一位經營壽衣店的老板不讓他的子女去上大學,理由很簡單:一上了學,孩子們誰來做我這生意?
我們這個時代創造過無數的奇跡,同時也創造了一個令人不解的奇跡:無知。
我們看看\"先富起來的\"那一幫老板們,不都是大字識不了多少嗎?甚至還有一個字不認識的\"睜眼瞎\"。他們認為隻要能做生意就行了,不必學什麼東西,而且,學問多了的孩子\"不聽話\"。
這不是一個人的思想觀點,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思維方式。追其根源,還是中國根深蒂固的農耕文明的思想火花的閃爍。
1991年,\"珠海巨人新技術公司\"建立,它的總經理史玉柱推行了一套新的戰略,以\"人才優勢\"取勝,一年成為百萬富翁,兩年成為千萬富翁,三年成為億萬富翁。
在中國的大地上,真正站立起來一個\"巨人\"。
可是,就在史玉柱的事業進行得一帆風順的時候,他的頭腦發熱了。\"巨人新技術公司\"不可謂不大,資金不可謂不雄厚,人員不可謂低水平。就公司總經理史玉柱來說,他是深圳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他手下任用的一幫人也個個是好手。
就中國目前的老板而言,他們領導的企業大致分為四種:一種是\"草寇型\"企業,沒有什麼組織,成員多是親朋,全靠血緣和義氣維持,目的是單純謀財;
一種是\"軍閥型\"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一定的組織,但是上下級之間是點與點的聯係,幾個\"首腦\"拚湊在一起,各有各的\"嫡係部隊\",很容易嘩變和分裂,比較難壯大;一種是\"正規軍型\"企業,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靠共同利益凝聚在一起,能夠長期賺錢,但沒有遠大目標,一種是\"智能型\"企業,這種企業有遠大的理想,把企業的利益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係起來,與天下興亡共存。隻有這樣的企業才能發展成超級大企業。
而史玉柱的\"巨人新科技公司\"就是處於後兩項中間的企業。
按理,這樣的企業素質不低了吧?
可是,史玉柱就在他的企業最為輝煌的時候敗了下來。他同樣衝不出自我局限的\"圍城\",解決不了\"機製優勢\"與\"素質劣勢\"的矛盾。也就是說,他還是在\"自我\"的天地裏打轉轉。比如,\"一人說了算\"就是封建的殘餘在史玉柱頭腦中的具體遺留物;比如,建造\"巨人大廈\"是導致巨人集團\"四麵楚歌\"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可以說是史玉柱有生以來重大投資的一個重大失誤,他根本沒有實力蓋一座全國最高的大廈,這是個人狂熱的一個典型之作。開始隻想蓋到64層,但在輿論界和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史玉柱的腦袋熱了,他要把大廈加到70層,而這樣一個重大決定隻是他一個人一夜之間作出來的,他給香港的設計所打了一個電話,問對方加高大廈後會不會對地基有影響,對方說影響不大。史玉柱隨後就拍板定案了。
\"一言堂\"害了史玉柱,也寄了巨人集團。
中國的老板們\"一人包打天下\"的多,也就是一個人做某一個項目幹得很好,而全麵駕馭一個企業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這顯現出中國的老板作為大企業家的個人素質的先天不足。史玉柱就是一例,他的盲目使得他手下的康元公司,成立不到兩年,換了四五任經理,虧損了近1個億。
遠在北國的名聲顯赫的\"四通集團\"在90年代時由段永基執掌,他可以算是與史玉柱同一代的中國大老板,他說過一段很精辟的話:\"中國的現代化企業很難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建成,我們這一代人不過是過渡人物。\"
他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而史玉柱還沒有看到自己的局限時,就已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