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聯手化學家做一項實驗:在某會場內,化學家高高舉起一小瓶藥水給台下的人看,並說:“這瓶藥水是我最新研究出的揮發性液體,現在我要計算液體的揮發性能。當瓶蓋被打開後,如果有誰能聞見氣味,一定要馬上舉手。”說完,化學家將瓶蓋當眾打開。
一分鍾後,坐在台下的心理學家將手舉起。隨後,隻見會場內舉起的手不斷增多,不到兩分鍾,會場內所有人員都將手舉了起來。
此時,化學家詢問大家:“你們都聞到氣味了嗎?”會場內應聲一片。
隻見化學家笑著說:“可是瓶子裏裝的是純淨水。”會場頓時嘩然。
心理學家解釋,之所以大家都聞到了揮發性氣味,這一切其實是“從眾效應”在作怪——一個人舉手後,其他人也會跟著舉手。隨著受到言語暗示和行為暗示的人數不斷增多,似乎聞到氣味的人也多了起來。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人在社會群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為的心理傾向,這也是大家口中常說的“隨大流”。不管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上,“隨大流”的人不在少數,是什麼讓他們的“耳朵”如此“軟弱”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些聲音。
“大家都這樣說,如果我不隨著一起說,那我豈不成了另類”、“既然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我還是隨著大部隊‘前行’得了”。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很大。之所以有從眾心理存在,是因為個人不願意感受與眾不同的孤立。為了擁有所謂的安全感,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觀點、行為或者態度去迎合大多數人。有時候,從眾心理是個體在群體中自我施壓的結果,其最終行為是自己強迫自己違背當初的意願。雖然這有違自己的初衷,但是如果能夠因此獲得集體的認同和保護,那麼即使是錯的,自己也願意去嚐試,而且是強迫自己去屈從。
學者阿希曾經做過有關從眾的心理實驗,結果表明調查人群中隻有1/3至1/4的人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始終保持獨立性。而其餘的被調查者無一例外有過“隨大流”的行為。可見,從眾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因為害怕被他人孤立,某些人放棄自己的真實意願甚至主見去接受別人意見並付諸行動。
環顧周圍我們不難發現,但凡有所成就之人無一例外擁有標新立異的創新思維,這也就形成了同是兢兢業業地工作,認認真真地生活,有人飛黃騰達、精彩無限,有人卻平平庸庸、默默無聞的局麵。通常,認為與他人保持觀念一致才是“合群”現象之人,他們的心中有一棵“牆頭草”,隨著不同聲響的出現,這棵草就會隨風搖擺,甚至臨陣倒戈。事實證明,耳根子太軟的人很難有所作為,隻有自強、自立、自信之人才能將潛能發揮到最大限度,打造另一片美麗的天地。
西田千秋說:“路的旁邊也是路,我隻從旁邊走了幾步。”恰恰是這幾步,走出了個人的魅力,個人的風度,個人的未來。不要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跟隨別人的步伐,亦步亦趨的人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裏。巴金曾說:“我隻走我自己的路。”我們不妨擺脫從眾效應,創造一個銘刻專屬標誌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