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金融改革亦是如此。現在看來,無論超主權貨幣能否成真,但美元衰落、美國衰退已成必然,世界金融中心的轉移與重構實為大勢所趨。在當時,對於擁有高達2萬億美元外彙儲備,60萬億銀行資產,20萬億的居民儲蓄的中國,其金融改革則顯得尤其重要。學生認為,這將是主導中國未來十年的另一大國勢。是選擇央行主導的貨幣金融體係,還是資本市場主導的貨幣金融體係,如何實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合,如何實現銀行間接融資與股市直接融資的結合,將是未來金融改革的關鍵問題所在。
第二,有關產業。
當前中國的經濟,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轉軌時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計劃經濟的堅硬遺產和市場經濟的商業亂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麵將會出現經濟總量爆炸式的增長,這就如同三十年前的香港、四十年前的日本、五十年前的美國;另一方麵將不可避免地必然伴隨產業的興衰換代以及公司的優勝劣汰。美國鐵路、鋼鐵產業的興衰,微軟、寶潔、可口可樂的崛起無不昭示著:當我們判斷企業命運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於企業本身的狀況去思考,而隻有在了解中國經濟的前世今生的基礎上,看清產業結構變遷的大勢和規律才可以真正看到這一轉軌時期的機會與風險。
當前對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機遇可能在於,當前中國的很多公司既麵臨經濟、行業總量增長的成長機會,也麵臨著行業內產業整合另一成長機會。這意味著,未來三十年主導中國產業結構變遷的大勢將是中國大多數產業由當前的“散、亂、差”一步步走向一個資源配置有效、產業競爭有序的適度競爭的穩態模式。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抓緊修煉,在這一過程中正確把握產業結構變遷的大勢,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共享中國經濟騰飛的成果。
第三,有關資本。
關於產業升級的問題是發展經濟學討論最多的問題,但如今談論產業升級將不可避免地談論資本。任何一個行業在創意和創業階段必然是虧損的,經過幾代人的虧損,才能到達企業創業、成長、成熟期。這一過程就好比是從春秋爭霸到三國鼎立的過程,也就是三家企業壟斷了市場份額50%以上時。
一個行業的成長周期可能要經過一百年,比如飛機這個產業,從飛行器概念的產生到飛機產品的產生,到這個行業有產品,到這個產品出售,進而形成一個新興產業,經過了上百年。而資本市場的出現則加速了一個產業的成長,縮短了一個產業的成長周期。讓一個行業的虧損從五十年縮短到五年,完成了一個行業的初期成長。
於是我們看到,在過去若幹年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後,實際上馬克思所描述的工業的周期性在統計上已經無法解決,資本市場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周期開始替代了我們過去所熟悉的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業,實際上資本市場已經代替了人的決策。
因此當前來說,資本運作是公司新生的必由之路,資本市場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最偉大的公司將必然產生於最偉大的資本市場。海納百川不是因為其“善上”,而是因為其“善下”,這極其符合資本的內涵。
縱觀西方資本主義600年產業史,大國崛起均伴生著世界資本市場中心的轉移,從意大利的複興到荷蘭王國的興起,從日不落王朝的強盛到美利堅帝國的崛起,每一次都伴生著世界第一資本市場的轉移。幾千年前老子的“有生於無”“大道無形”詮釋著中國人對於資本運作精髓的深刻理解。因此,對於先生說的“‘全球化’就是‘全球的中國化’”“華爾街的衰落實際是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完勝”,我是深信不疑的,而且我也堅信世界資本市場中心下一站必然是中國,同時未來最偉大的公司一定產生於中國的A股市場。
第四,有關管理。
究竟什麼是管理?管理應當是什麼?我想真的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更何況我這種既缺乏科班理論又不具備管理實踐的黃毛小子了。但單單就我的理解而言,對於一個企業、企業家而言,管理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管人心——管別人的心,也管自己的心。從市井無賴劉邦到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其言行中無不閃爍著管理的最高智慧,而他們可真的沒有讀過什麼管理學,所以說所謂“管理學”真的應該如李書玲老師說的一樣,是無限創意的管理藝術和手法,而不僅僅被工具、模型所束縛。或許真的是隻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吃百家飯之後才能真正領悟管理的內涵。
二、我的職業理想及規劃
小時候,或許是因為家裏很多人都是教書先生的緣故(爺爺爸爸叔叔都是教師),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可後來發現我實在沒有教書、搞研究的天賦,覺著企業家掙錢多,還不錯。可長大之後,總想改變現實中一些不好的東西,從此立誌走政治家這條道路。
在這轉變過程中,對我影響頗深的,就是武俠小說。初中時的我,酷愛武俠小說,並一發不可收拾。記得我當時幾乎把縣城所有的武俠小說都讀了一遍,上課讀、廁所裏讀、走在路上讀、晚上躲在被窩裏讀。對金庸、古龍、梁羽生、臥龍生等總是如數家珍,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武俠小說,就差自己動筆寫了。這樣的後果當然可以想象,成績一落千丈,中考失利。高中意識到前途的重要性後(當然,也有原因是沒新書能看了),才漸漸放得開了,但這份武俠情結卻從來沒有變過,直至現在,對各種評論性的書、論壇也都興致盎然。
中學時的這樣一段經曆對我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我不喜歡傳統武俠小說裏“上山學藝,下山報仇,抱得美人歸”的故事模式,唯獨偏愛金庸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這也和我成長的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出生成長於皖北的一個小縣城碭山,處於四省交接地,縣城雖小,卻五髒俱全。去過皖北、蘇北的人或許知道,那裏的民風很彪悍,但也同樣出能人,遠的有劉邦,現在的有張平、汪洋,等等。但這兒卻不像紹興的模式,而是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惡劣,太鍛煉人,所以出去的人都很厲害,這就如同小魚兒之於惡人穀(見《絕代雙嬌》)。
文化真是個奇怪的東西,愛德華說,文化是人們忘記了一切之後唯一保留下來的東西。確實如此,就如同劉邦說的一樣,窮山惡水出刁民,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尤其是長大在縣委大院、樓上就是縣委書記這樣環境下,使我從小就有“機會”看到、親曆一些事情。那時候,年紀雖然小,但每每看到、聽到集體上訪,官商勾結,警匪一家,貪汙受賄,綁架勒索,我總是在想,社會不應該是這樣子的,將來我一定要改變一些什麼。而每年回家後,去農村走走,看到很多村子都已經被掏空了,隻剩了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很多農民過得一日不如一日。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也逐步因為高昂的學費、大範圍的弄虛作假而變得那麼遙不可及,有些人、有些家庭真的看不到任何希望,這真的最可怕!
每每看到這些,我心裏總是隱隱作痛,一種發自內心的鬱悶總是揮之不去: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而很多的境遇卻每況愈下?為什麼城鄉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先生說,人生在世當有擔當,人生是為一件大事而來。我想我一定要做點什麼!我現在還沒有能力改變太多,也隻能從一些小事做起。現在每次回家,我總愛與一些中學生,少則三五人,多則三五十人,分享我當年的一些經曆和感悟,讓他們能夠少走一些我走過的彎路。當然其中也包括我被窩裏偷讀武俠小說的經曆,但我也同時會告誡他們,我這是劍走偏鋒,風險太大。事實上當初和我一起看小說的戰友們基本都“壯烈犧牲”了,再也沒能走出來。
所以這是我想“從政”的真正原因,隻有比惡勢力做得更高、更強才真正有可能改變某些現實,就像朱鎔基總理“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樣。
我是很陽光、很樂觀、凡事總往好處想的那種人,這是我性格中很重要的一點,所以我很少因為一些外在事情去鬱悶,更不會抑鬱。但每每想到這種事情心裏總是有些許鬱悶。先生問職業理想,我不知道這是否算職業理想,因為我也有成為投行家的一種情結,也有些大致的規劃。但後來想,既然談理想,還是談些自己最高的目標,盡管有些空洞和不切實際。我想,或許隻有那些真正能讓你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的東西才真正是自己想要的,而這,就是目前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東西。
三、對商學院、先生、導師及輔導員的話
盡管先生對我不熟悉,盡管林老師、李老師總說自己做得不夠,但我知道你們用心了,真的是在用心地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我們諄諄教誨、耳提麵命,告訴我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因為你們,我懂得了感恩;因為你們,我學會了踏實;因為你們,我會在低落時警戒自己,不要成為蠅營狗苟、小肚雞腸、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鼠輩;因為你們,我會在小有成就時告誡自己,不要滑落成欲望燃燒、焦慮躁動的狂人。
有師如此,夫複何求!師恩難忘亦難報,未來唯有不忘老師教誨,認真工作,才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四、對商學院的建議:提倡腳踏實地,拒絕誇誇其談
我本科就讀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學院,這個學院學風極其踏實,兄弟姐妹間尤其有批評與自我批評風氣,這樣最終結果便是大家的共同進步。這個很重要。先生談話時說,發現有些學生比較矯情、假積極,真的需要腳踏實地了。這個說起來、寫出來都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成功的人生確實需要激情,但更需要掌握和保持激情的技巧。人生如果是一場長跑,激情就像火種,我們需要用一把質地優良的火炬,傳閱風雨,曆經霜雪,把火種保護到終點。而這個火種,或許就是腳踏實地。
我們提倡修煉,但怎樣才能修煉品格、曆練精神呢?釋迦牟尼說“精進”是到達大徹大悟境界的唯一修行方法。所謂精進,不是需要多少特別的修行,是指一心撲在工作上,專心致誌地做好本職工作。所以我很欣賞我們班陳龍、王棟,他們知道自己應當做什麼,並且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專心致誌、一心撲在日常工作上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磨煉精神、提高心性的真正“修行”。如果整天口頭上言必稱“三度修煉”,那恐怕也誤解了先生的本意吧。
和君一定會成為一個傳奇
大三開始發現自己很喜歡也很適合谘詢行業,於是開始了解、準備,偶然看見和君商學院的招生貼,被書單所吸引,心想即使沒有其他內容這一年把這麼多書看完都很了不起、很值,於是12月19日擠著瘋狂的小5路去清華科技園聽先生和俞敏洪的報告《就業·職業·事業》,聽後真是醍醐灌頂一般,便決心一定要加入,心想把握住這個機會,人生一定會不同。
第一次麵試之前,發現商學院所有課程上課時都要求穿正裝,於是在期末複習的緊張時間中,衝到華宇,買了平生第一套正裝。我相信自己,這個機會,一定可以把握住的。
26日,晚上第一次麵試,完全沒有料到由先生親自主持。我說我從小既喜歡國學又喜歡商業,記得先生說,那你還挺麻煩。確實,我也覺得挺麻煩,我就是喜歡自找麻煩,放棄夢想、死守一隅、紙上談兵確實不麻煩,確實很方便,所以這才叫平庸和失敗。
27日,開始做筆試答卷,幾乎毫無商學知識又麵臨期末考試,我做得非常吃力,案例題沒做,作文隻有寥寥數語。我還以為短短48個小時的答題時間,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直到一年之後,因為編輯《和君學子風采錄》,把商學院所有同誌的答卷都看了一遍,才發現其他同誌是如何珍惜這個機會的——坐火車來麵試,同樣不是商科學生卻通宵查書認真答了一萬多字。那個時候,我才知道自己所謂的認真和盡力多麼不夠。
31日晚,第二次麵試,沒有料到是這樣的簡單和莊重:“你能堅持嗎?”望著先生的眼睛,我堅定地說:“我能!”那麼,今後,至少,我們得為承諾而戰。當然,還有光榮和夢想!
2006年就這樣完美地畫上了句號,新年到的時候,我的心中無比地平靜和憧憬,我知道人生會不同了,奮鬥、磨難,還有自由與夢想。
然後,收到新年禮物,準備開學典禮的組秀。開學典禮上,沉浸在一種肅穆、莊嚴、驕傲的氣氛中,國歌、拜師禮、誦詞等,都讓人感動。那三天因為期末複習我一共隻睡了不到十個小時,但那整整一天,毫無倦意,神采奕奕。因為夢想,所以強大,所以一切才會不同。回來之後我寫了一篇《朝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真的是這種感覺,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擁有一股強大的精神,雖九死而無悔。
之後的寒假過得無比緊張,一邊做自己攬下來的難得要死的一本藏學書籍的翻譯,一邊看那兩本厚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大家都覺得我是自討苦吃,但是自己知道,心中有多麼的驕傲、充實和欣喜。有時太累想偷懶一下,看見論壇上有同誌說六點就起來看書的,更覺慚愧,於是繼續努力看書。
後來看《三度修煉》,受益良多。這裏一定要表揚一下,《三度修煉》是我看過的少有的數本好書之一。我後來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源自清華科技園那次演講和《三度修煉》,我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寫《鷹的重生》,寄給快要高考的幾個妹妹。
開學回來摸底考試我考得不錯,當然不是因為我水平很高,其實隻是因為我乖乖看了書而已。從這一年開始,一向都自詡天才蔑視笨人的我開始不那麼浮躁,不那麼重視智商,不那麼耍小聰明,開始願意做一些最基礎的傻事、小事。於是商學院每次講座前都老老實實預習,認認真真做作業。後來看過《士兵突擊》,聽王豐老師講大學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個傻子,聽過那個1000頁PPT的故事,看過那篇打太極、打乒乓的文章,決心當一個傻瓜,老老實實做好每件事情,無論多麼單調,多麼渺小,多麼重複,多麼吃虧。智而能愚,或者說大智若愚,智慧和愚蠢其實靠得很近。
8月,在論壇上看見昌震師兄發誓暑假要讀100本書,深受鼓舞,努力讀書,到9月初大概也讀了四五十本。可惜深度不夠,大學幾年,沒有真正將一本書煉進心裏去,實在可惜,還需努力。
8月末,寫《我的職業理想》,那篇文章現在來看十分生硬凝滯,因為當時思考還不成熟,沒有形成體係。關於人生、理想、職業、學習等等,我一直都在思考,《三度修煉》、和君的“立功、立言、立德”說、孫通的“技術立功、理論立言、思想立德”說、《新亞學規》、“學問無界說”等等,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不過這一切一直到了9月份那次講座,看到王豐老師PPT最後那句話——“做人好,做事對”,聽浩然老師說“有方向,沒目標”“選最難的做,選隻能現在做的做”“金字塔頂點轉身很容易”,我才終於做到全部打通自成體係。我不確定自己一定要做什麼職業,因為現今分工實在太細,但是我可以確定的是我要國學為體、商學為用、技術為器,做好人,做對事,我想走立德—立功—立言—立德這樣的不朽循環。至於做什麼,我大概知道是金融、商業這個方向。我們學國學的人都喜歡那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後來去太湖大學堂南師勉勵我們“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這就是我想做的那種事;“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這就是我想達到的規模和境界。
暑假看《亮劍》的感想就是:路見不平,要敢於亮劍,書生+土匪也許就天下無敵了。9月,響應號召看了《士兵突擊》,這是一部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片子,後來我向無數人推薦,讓他們一定要看,看了之後人生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人生可以很簡單、充實、有意義。從第一集被許三多的蠢樣氣得要死,到後來慢慢明白了,體諒了,感動了,震撼了,直到最後,這一棵小草確實長成了參天大樹,讓我這種自以為聰明的人仰視不及。其間哭過很多次,老A選拔賽許三多沒有拋棄伍六一的時候,最為痛哭流涕。許多年來,因為要上進、上進,所以我一直在拋棄、在放棄,不為身邊任何人停留,不留意身邊任何的風景。我以為所有人事都隻是我生命中的過客,所以我不投入感情,不承擔責任。許三多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冷漠和不堪。袁朗說成才那段話幾乎是在說我。為了一個虛幻的目標,就足以放棄生命中所有責任、感情,放棄整個過程?不!從那天起,我將“不拋棄,不放棄”裝進了心裏,開始用心,用情,付出,投入。9月的時候,我們班遭遇很大一個困難,當時心中隻有兩個信念:一是路見不平,必然亮劍;二是不拋棄、不放棄。即使那件事跟我其實關係不大,即使這樣我可能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但是我要站出來,這是因為作為一個人,人的責任和感情。後來終於柳暗花明,有人跟我說:“你也看過《士兵突擊》了?看見你QQ簽名改成不拋棄、不放棄,嗯,這很符合你最近做事的風格。”正如我在論壇回帖裏寫的一樣,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對有感情的人不拋棄,對有責任的事不放棄。人生隻要這個原則就夠了,簡單而有效。
上過王豐老師的課,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思維的力量,覺得自己必須要完善知識結構、改善思維方式,不能坐井觀天、坐以待斃,於是9月份在BBS、校內網上發帖征人成立了一個跨專業學習小組“海闊天空”,召集了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法學、人力資源管理、哲學、保險等不同專業的幾十人,每周開展一次沙龍,每次由一人主講一個問題。堅持到現在,一共討論了農業問題、法學、動物保護、十七大、新勞動合同法等十餘個問題,視野大開,獲益匪淺。其間我講過很多和君的理念和觀點,本學期最後一講就講的王豐老師的“用事實說話”,並專門向大家介紹了和君商學院的宗旨、精神和教學等。
9月,看了《貨幣戰爭》,然後報名參加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準備以此開始係統地學習金融基礎知識。然而收獲不僅於此,複習過程中發現證券投資的許多原則跟周易的原理很一致,證券投資分析又跟曆史研究有近似處。還有在複習期間非常幸運地聽到了浩然老師請朱曉武博士給我們講“學問、學術與實踐”,大受啟發,然後開始幻想怎樣將曆史和計算機結合起來,不僅是從事定量研究,還可以開發一個曆史模擬和預測係統,或者可以精確地預測未來一切。當然後者目前來說完全是科幻。甚至導致某次給曆史係做講演“科學或者人文,曆史學的兩種取向——兼論曆史研究中的跨學科視野”,我跨學科地從證券投資的流派和曆史研究流派的相似講起。“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將視野打開了,思考問題更高更廣,聯想更多,現在偶爾能感受到一下那種思考時天馬行空的快感,有時能有一些讓我熱血沸騰的大靈感、大發現,比如某次在考古課上思考起文物仿製市場還很弱,以及旅遊紀念品市場可以大大整合,為此謀劃了好幾天。學問無界,而大道為一,或許按現在這樣發展下去我還有一天可以窺及那個終極的“道”。
回顧在商學院這一年以來,很高興,很充實,很激動,很踏實,我的轉變實在很大,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轉折的一年:
以前,我想我是一個立不住的人,我所謂的堅持隻是自己以為而已。而經過這一年,我終於可以說,我立得住了,關於人生、世界、理想、學習的理論體係我已經構建好了,並且經過考驗,我可以做到,可以堅持。現在我隻想努力做好自己,努力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堂堂正正的人,立得住的人。
以前我是一個喜歡聰明的人,現在我隻想老老實實地當個傻子,做最無聊最單調最基礎的事。以前我是一個輕狂的人,現在我開始將心放得很低很低,向萬物學習,向一切學習,學會忍受,學會吃虧。以前我是一個丟失了夢想的人,現在我重新找回了夢想,我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可以實現夢想。以前我太缺乏感情和責任,現在我堅守“不拋棄,不放棄”。這一年的轉變,實在太大,人生因此而不同了。我相信經過這一年,自己絕不會再淪為平庸了。
從戰略、文化、營銷、資本……一路走來,我們領略著思想的深刻和美妙,領略著真實的複雜和法無定法,和君為我推開了這個世界的門。看過這番風景,我便不能忘記,我絕不會辜負。成功的道路當然也很艱難漫長,但是正因為此才有挑戰和可貴。未來的日子,沉潛,修煉,把心修得像大海一樣博大,像古井一樣沉寂,像土地一樣謙遜,像鏡子一樣因循。學習,瘋狂地學習;思考,天馬行空地思考。
我們都是心中有天使的孩子,謝謝和君千辛萬苦地喚醒了天使。收到陳老師那個很讓我感動的短信的時候,我正在細雨朦朧的寒山寺外,對著古老的江橋和楓橋,思接千載。想來宇宙之中,唯有倜儻非常之人之事才能長存不朽。我堅信,和君商學院,一定會成為這樣一個傳奇。
聞慧·思慧·修慧
沐浴,焚香,誦讀三次《心經》,起筆。
進入私塾以來,塾內塾外,至此,我堅信:身心修煉是生命的第一要務,修身程度是衡量生命意義的唯一標準。無論出世入世,所有的發願和言行,都以其為正道指歸!
若出世,就擯絕外緣,心脫物外,不染機塵。
若入世,就按世俗之路,老實做人,規矩做事。即使偶用機巧權謀開方便,也應羞慚敬畏甘受懲罰。若有機緣,荷擔重任,須抱“凡事但盡我心,成功不必在我”,隨時拿起放下。
三尺神明,心明如鏡,切不可為圖利圖名,自詡虔誠,假冒清高!即使不入世間之譴,也必入上天法眼。
若福報異常,功力積足,出世入世本無分別。
修煉有三慧:聞慧,思慧,修慧。弟子,最多最多,也隻在聞慧路上走了一段,希望一生跋涉,步過聞慧、思慧,在修慧上不誤今生。
人生旅途之奇妙,難以知曉,也無須太過知曉。
君子之道:命自我立,素位而行。以心為羅盤,隱隱勾勒幾個大勢即可。
理想何在?對自己的未來,弟子也暫且惶恐勾勒一二。
一、世間功業
春秋寒暑,在私塾,跟隨先生,工作淺涉。我已經強烈地感覺到中國經濟不可抑製的崛長,商業脈搏奔湧,金融市場集爆。這是一個該如何詠頌的時代?躬逢盛世,幸運之甚。自己,和商業,特別是金融,已經結緣難分,路徑漸明。雖前途還茫,但我無論是魚是蝦,都將在其中隨勢翻滾。
若幹年後,當我上岸,我將有什麼樣的成就,我不應該太關心。即使誌氣如曾公國藩,也慨歎人力之窘,樹下從業家規。是驚雷也好,是葉搖也罷,自己能把握的就是竭力而行,一路坦蕩,知交天下。
談到金錢,現在我才敢說,無論多少也交易不了我的靈魂,雖然我暫時還囊中羞澀。一輪股市庇蔭無數,我見識了浮財是可以多快來到一個人身上,但又如何?即便辛苦積累的正財也是為社會保管,否則因財生殺。錢重要,因為“錢為養萬事之源”,但錢財“示以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可貪”,也應和先生所言,“一生以追求金錢為旨趣,但從來視金錢為糞土”。現在我每月拿出收入的10%用以捐善,也僅想自我提醒。
二、思想魅力
25年後,當中國商業的喧囂漸平,中國經濟當仁不讓,企業強大林立,厚重的商業土壤沉澱了豐富的養分,更有先行者的一路思想燃燒。
中國在商業思想領域,一定會出真正的思想大家,這是曆史的必然和必需。
一個國家商業的強大不應該隻是GDP的簡單疊加,必須進行商業思想、商業人格的更新塑造和突破引領。
無論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我相信,都將有群星璀璨的思想光芒。
對於思想魅力的光芒,我不敢言忝列,但願意追隨其後。
三、人文光芒
35年後,甚至更久,商業橫流,科技極致,身病心病。“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一定會被不斷提出來,對人文終極關懷的思考一定會指向中國那包羅萬有的傳統文化:儒釋道,諸子百家,醫山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