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4)(2 / 2)

蟋蟀悲鳴,歸鴉投林,殘陽如血,秋林空蕩,長天空寂,秋風含涼,這就是黃昏的風景,這也是詩人心靈的風景,冷清,沉寂,憂患,不寧。何以如此呢?這與詩人的身份和處境有關。汪元量為南宋愛國詩人,心憂國運,情牽天下,一生報國,卻看到國運衰微,存亡不定,詩人深感憂慮,極度不安。所以,他看見如血的殘陽,他聽見刺耳的蟲鳴,他靜觀孤獨的晚霞。

行人悵望蘇台柳

姑蘇懷古

薑夔夜暗歸雲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行人悵望蘇台柳,曾與吳王掃落花。

風景是心靈的底片,閃爍出情感的光芒;風景也是曆史的見證,折射出滄桑巨變。經典的詠史懷古詩章總是融風景與曆史於一體,彙詩意與興亡於一爐。宋代詩人薑夔的小詩《姑蘇懷古》借景抒情,以景襯史,情景與興亡交融,詩意與描寫共存,是一首精致典雅、意味深長的佳構。

拋開曆史,不問興廢,呈現在詩人眼前的風景絕對是一幅優美迷人的畫圖。夜深人靜,沉沉雲幕低垂江畔,似從遠方歸來,又像依戀桅杆,彌漫江麵,環繞小船。江水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映出璀璨群星。寧靜的沙灘上,白鷺悠然自得地睡眠。詩人抬頭仰望,可觀星光燦爛,光芒四射;低首俯視,可視星光點點,流水淙淙;平視江岸,可睹白鷺眠沙,恬靜安祥:好一幅和諧、遼遠而又深邃的風景畫!

雲朵悠閑飄蕩,有情有意,在寧靜的夜晚,在無人打擾的江上,它親近小船,陪伴詩人,依戀詩人,讓人心生感動,欣慰欣喜。一個“繞”字寫出了雲的綿綿情意。李白寫雲“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雲遊四方,無根無底,類同遊子,漂泊輾轉,流離天涯。陶潛寫雲“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雲湧山間,自由自在,無心無肺,幾多清明,幾多自然。徐誌摩寫雲“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遊西天,光彩照人,飄逸輕盈,高潔浪漫。凡此種種,雲有情,詩有意,情投意合,詩興勃發。薑詩用“雲”的悠遊自適來烘托夜晚的寧靜美好。

一個“眠”字寫白鷺,沙暖氣清,白鷺安眠,一派靜謐,一派祥和。睡得甜香,睡得幽美,也睡得讓人心生羨慕。恬靜、閑適、自由、安寧,全在“鷺眠沙”的靜美畫麵中流露出來。綜觀一、二兩句,晚雲悠閑,江水澄清,星鬥燦爛,白鷺自適,營構了一個清幽迷人境界,突現江山如畫、千秋永恒之意。

詩歌三、四兩句筆鋒一轉,由前麵的寫景詠讚過渡到抒寫興亡之感。詩人選取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蘇台柳,望柳傷心,悵然若失,為何?這不是一般古道長亭旁、渡口碼頭邊的普通柳樹,這是蘇台柳。蘇台,即姑蘇台,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所建,在今姑蘇市(蘇州市)西南的姑蘇山上,此地之柳,見證了榮華富貴,見證了王朝興衰,見證了風雲變幻,見證了政權更迭。詩人特別點出,當年在吳王豪華的宮殿裏,它曾經柳枝低垂,輕拂過滿地的片片落花;現在呢?柳枝仍在,豪華不存,富貴消散,那些權傾一時、叱吒風雲的君王也消失在茫茫歲月長河之中。柳與離別有關,此處又不關朋友之別,親人之離,戀人之隔,隻關乎曆史興亡,政權更替。今天告別過去,荒蕪代替繁盛,蕭條淹沒興旺,柳樹關乎曆史與現實,柳樹見證滄桑與悲涼,這就是詩人惆悵的主要原因。

“落花”這個意象也很耐人尋味。詩中字麵意思是烘托吳王極盛時代的繁華富貴,無限風光;結合詩人今日的感受來看,則又蘊含王朝衰敗、氣數已盡的傷感和蒼涼。今天的姑蘇台,雜草叢生,殘枝敗柳,斷垣殘壁,可謂慘不忍睹,誰能想到呢?誰又忍心看呢?曆史像一位魔術師,變來變去,迷離莫測啊!

全詩表麵來看,似乎一、二句寫景,與三、四句抒懷不相關涉,其實意脈相連,暗含比襯。詩人意在用江山美好、自然永恒這一不變之景來反襯富貴如雲、王朝興廢這一變幻之事,大開大合,騰挪跌宕,頗具藝術張力,讓人在吟詠之間心靈深受震撼,心思猛然頓悟。寧靜平和的風景背後是風雲激蕩,荒蕪蒼涼背後是富貴繁華,世事無常,變幻莫測。人啊,焉能不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