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梯也是一個很能引發人們好奇心的東西。筆者生活在農村,小時候也養過蠶,不過我們家鄉沒有大規模地養蠶,也無蠶農,隻是養蠶玩玩,喜歡蠶的白嫩可愛的體形,喜歡它們蠕動著身子,吱吱有聲地吃桑葉的樣子。當然我們采摘桑葉是爬上樹去,不用梯子,因為需求量不多,不像江浙、吳興地區要用竹梯。詩中這竹梯自然也見證了蠶農的辛苦勤勞,見證了蠶農的快樂和憂傷。
全詩來看,農家生活的確是井然有序,特色鮮明。一、二句寫忙,寫動;三、四句寫閑,寫靜。一動一靜,一張一弛,一人一物,一忙一閑,兩相映襯,情趣盎然。詩人陶醉在這個天地,平和寧靜,悠閑自在。我們也向往這份古樸、幽深、淡遠;這份意味雋永。什麼是家園?什麼是快樂?陶淵明詩雲“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回歸農村,回歸自然,回歸泥土,回歸勞動,回歸糧食,這才是心靈安頓所在,這才是幸福之源。
一場夏雨送秋涼
雨多極涼冷
韓淲焉知三伏雨,已作九秋風。木葉涼應脫,禾苗潤必豐。地偏山吐月,橋斷水浮空。雞犬鄰家外,魚蝦小市中。
有句流行歌詞是“跟著感覺走”,對於詩人來講,風光景物是詩,對風光景物的細微感受更是詩,詩人的職責在於把這種優美的風光和舒心愜意的感覺傳達出來,與讀者分享,讓詩歌在愉悅自己的同時,也愉悅讀者。宋代詩人韓淲寫過一首涼快詩《雨多極涼冷》,描寫秋夏雨涼風光景物,曆曆如畫,清涼爽快,怡情悅性。
對於這場秋夏雨風,詩人未做任何準備,始料未及,大為驚訝:明明是一年之中的三伏天氣,熱浪滾滾,酷暑逼人,怎麼一下子就化作了九月的涼風?熱涼變化,悠忽之間,太神奇,太突然了!可是,對於忍受炎炎盛夏的詩人來說,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在高興的詩人看來,觸目所見,觸耳所聞,無不歡欣鼓舞,興高采烈。詩歌一開篇就給全詩定下感情基調,風雨忽至,酷熱頓消,萬物清涼,大快人心。那麼,接下來,詩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又有怎樣的奇妙感受?詩歌後麵六句隨即回答這些問題。
我猜想,漫山遍野,枯黃的樹葉都會在這習習涼風中悄然脫落吧,郊外田野碧綠的禾苗得到涼雨滋潤一定是豐收年成吧。詩人內心暢快,清涼,充滿了期待,他關注每一片枯黃的樹葉,似乎它們的飄零,風吹雨打,不算什麼不幸和災難,倒像是享受清風,享受雨涼,享受飄飛空中的快樂。詩人更關注每一株禾苗,它們茁壯成長,抽穗結實,農民一年的生活才有保障。民以食為天,詩人以苗為樂。詩人筆下,禾苗長勢喜人,似乎也對這場風雨秋涼感懷萬分呢!一個“必”字,寫出了詩人的欣喜和興奮、期待和憧憬,也暗示出禾苗的長勢和生機。
禾苗沐雨而長,這是一種再正常、再普通不過的自然現象了,但是,許多人不關注,不重視,因為他們居高自傲,不屑低頭俯視芸芸眾生。詩人不同,他關注農民,他理解莊稼長勢對於農民來說意味著什麼,他清楚風雨到來又會給農民作物帶來怎樣的變化,他為農民糧食豐收而高興,他清涼暢快的心理感受之中融進了對自然的熱愛,對農民的關注。
詩歌前麵四句側重寫詩人的內心感受,當然這種對風雨清涼的感受是蘊含在景物描寫當中的;詩歌後麵四句著重寫詩人一大清早出門趕早市的一路所見,描寫風光景物,細膩真實,有情有意。偏僻的山村,後山漸漸升起一彎新月,天地空明,異常寧靜。郊野的小橋正被淹沒,不見身影。茫茫河水,映著朗月,波光粼粼,浮漾碧空。夜晚的景色很美,夜晚的天氣很涼快。月出山凹,一點一點上升,一步一步挪移,散發出清涼的光。雨後的空氣,雨後的村莊,都是一派清涼。
月出山間,用一個“吐”字,非常清新,非常靈動,暗托詩人的驚喜之心。寫河水浮動天空,天空倒映河水,詩人用一個“浮”字,既輕盈蕩漾,又波瀾不驚,恰到好處,妙手偶得。一幅水天相映、波光蕩漾的畫麵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畫中融進了詩人開闊、爽朗的詩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