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三,朝會日。
延綏鎮總兵官,征西將軍楊肇基一千二百裏加急求援公函抵京,跑廢了好幾匹馬。
右庫,朱延平正翻著東南檔案,找著台灣地圖和相關資料。
“朱中書,閣老們回來了,崔閣老正要尋你問話。”
一名穿著綠色常服的中年文官找到朱延平拱手,朱延平收著桌上書冊,問:“周行人,怎麼朝會這麼快?”
“河套賊作亂,傾巢出動,楊征西求援。用的是一千二百裏加急,恐怕不是小事情。”
周時行苦著臉,就怕西北再亂成一團,那國朝就要三麵作戰,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朱延平臉色一緊,可能是塞外事件的升級,什麼都不說收好書冊,將自己名帖壓上去,跟著周時行匆匆來到文淵閣二樓的東閣裏。
這裏,五名內閣齊聚,五名中書舍人還有五名行人站在一旁,這些舍人、行人就是活資料,內閣們不清楚的地方,就由這些人補充,是人形百度,是內閣智囊團。
“詔書抵達,宣大三日內就能湊集七千騎軍。十日內,可再出一萬兵馬。”
崔景榮非常了解宣大軍,本人又是兵部尚書,這種打仗的事情,內閣中由他主持,能不能施行,由閣老們投票。
老頭兒揮舞著右臂,語氣帶著無奈:“可今年宣大歉收,糧秣不足,九月份朝廷撥付宣大的米祿才能抵達。所以,宣大方麵的糧秣要加快補充,從天津鎮走桑幹河,直接運輸,現在運輸,不能延遲一日。”
次輔朱國楨搖頭道:“如今各地漕糧正在北運,天津鎮囤積的米糧不能輕動,這是補充京師所需,及薊遼二鎮的。半月後,可以運輸五萬石糧食到宣府鎮。”
崔景榮一瞪:“我不管,兒郎們要去拚命,必須要吃飽肚子。薊遼軍又無戰事,拖拖無妨。一旦延綏鎮被破,寧夏鎮孤立無援,賊虜必然勢大,到時候如何能治?”
首輔韓爌看著崔景榮非常頭疼,果然不出孫承宗所料,崔景榮執掌兵部入閣後,會給宣大軍爭取物資。
成基命輕咳兩聲道:“遼鎮糧秣不能動,朝廷有一粒糧食,就不能動遼鎮的。先由宣大兩鎮墊付,不妨從天津先擠出兩萬石運到宣府鎮。延綏鎮兵微,救援延綏鎮才是首要大事。”
“宣大拿什麼墊付?屯留糧秣搭進去,朝廷補充的糧食遲上幾天,宣大留守軍兵吃什麼?”
崔景榮瞪一眼成基命,誰的麵子都不給,想要宣大軍出動,先把糧食的事情解決了。否則一旦出兵,這糧食的事情就不好說了。朝廷就是這麼的無賴,沒辦法,太窮了。
宣大真的沒多餘糧食?有,盧象升手裏就握著五萬石從晉商手裏搶來的糧食。可戰事一起,處處缺糧食,五萬石才能吃多久?
成基命被崔景榮的胡攪蠻纏弄得臉上抹不開,崔景榮是反對遼鎮步步為營策略的,這回擺明了要借出兵的機會,從遼鎮的虎口裏拔牙。
見朱延平來了,就說:“延平去過宣大,不妨說說。”
內閣們扭頭看過來,顧秉謙這個不懂兵事的閣老開口了:“年輕人有想法就說說,我們這些老頭子,還是能為你們把把關的。”
崔景榮瞪一眼朱延平,威脅的意思很明顯,你小子最好說咱喜歡聽的,否則別怪老頭我收拾你。
現在隻有宣大軍能第一時間救援延綏鎮,陝西三鎮抽了不少部隊去西南平叛,隻能自保,無法相互支援。宣大軍要動,就要糧食,可急切間擠不出糧食。
至於戰力充足的寧夏鎮,近在咫尺的太原鎮,直接被內閣們忽視了,他們不是傻子。楊肇基能得到這兩鎮的支援,也不會發一千二百裏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