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翼在西域時間長,了解,親自護送波斯王子去吐火羅,這個人也不可少。但還是缺少了一個重將鎮守,在黑齒常之三人中,李威反複地想了一下。薛仁貴歲數已高,一旦北突厥有變,他有著對敵的經驗,要留下來。黑齒常之在青海也有大勝,並且青海不留一員驍將,他心中也不大放心。李謹行也上了歲數,這一戰過後,李威就打算讓他功成身退,要回去休息了。所以才選定了李謹行。
大約地說了一下。
“陛下,你說我會有什麼重用?”
“黑齒將軍,不要以為朝廷與吐蕃議和,但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青海,西域,甚至劍南各處生羌的統轄。吐蕃主戰的貴族不在少數,不僅是我朝周邊各地,他們對河中地區同樣是虎視眈眈。隻是青海一戰,他們眼下的情況有些困窘,所以才默認了吐蕃沒祿氏的議和。這批人,包括噶爾家族在內,才是真正掌控吐蕃大權的人物。這終不是長遠之計。”
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不能作聲,不僅是兩國的關係,還有沒祿氏與皇帝的關係,嚴格來說,吐蕃的讚普還是唐朝正宗的皇子。
倆人古怪的對視一眼。
“你們眼神很猥瑣,私人感情與國家利益相比,國家必須排在第一位。”
“是。”
“若沒有錯,北突厥此次叛亂規模也不會小。而且他們到了於都斤山,增加了征剿的難度。論欽陵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仍然會出兵,給其遙遙聲援。規模不好說了。而且他一直將我視為吐蕃的頭號大敵,不惜調動幾十萬軍隊圍困我。此次我沒有青海地利,軍隊又不多,等於是孤軍前往西域。若在庭州碎葉,離得遠,論欽陵無可奈何。然而我若是去了河中”
“所以陛下,你不能去啊。”
“為什麼不能去?去了河中,地勢變得矮小,各國對我朝印象不惡,我又是出兵替他們對付大食人的。雖然軍隊不多,然而河中各國又能征調多少軍隊?論欽陵也會考慮。不過防止萬一,還要黑齒將軍協助,聽我說”將心中的計劃說了一遍。
河中大食的情報,經過河中使者一行,李威手中有了更多的資料。可因為在嶺西,不是唐朝的重心地區,了解得不夠。於是就此行,與劉仁軌以及裴行儉反複商討,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
戰略上的眼光,論欽陵會勝一籌。可是此行未雨綢繆,青海有黑齒常之策應,西域有王方翼與李謹行兩員驍將,又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並且吐蕃國力貧乏,論欽陵個人的智謀,已經無法彌補這些不足了。除非他的軍事修養真正到了李靖的地步,雖然此人很有本領,但其級別頂多到了李績與劉黑闥這一水平,這就是誇獎了。
若論欽陵不甘心,未必占據上風。
而且是論欽陵主動挑釁,從大義上唐軍也占了上風。不動便罷,一動隻要再將他擊敗,吐蕃會更困窘,也等於遙遙地支持了沒祿氏母子在國內的聲勢。除非沒祿氏為了吐蕃,不惜自己成為論欽陵的傀儡,一心想扶助論欽陵。那也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沒祿氏這一地位很微妙,救過李威,又有他的兒子,進可以主持吐蕃政權,退隻要逃出來,李威也會善待,有了孩子,必然成為後宮重妃之一。
李威與裴行儉劉仁軌經過了好幾天的斟酌,幾乎連所有可能性與細節都考慮到了。黑齒常之與李謹行再無異議。
“我想他出兵的,但他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離開青海時,我會給他一個小小的理由。”
商議完了,撥營前往鄯州。
一路又看了看,情況很好。才治理,而且是軍方統轄,很少有吞並田地的事情發生。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分到了一頃土地,朝廷暫時又沒有稅務,因此百姓的生活很是富足。
不但漢人的百姓與將士的家屬,連黨項也因為生活安定,這幾年的情況逐步的轉好。每年到了元旦,懲於上次李威舉行的集會,這一慣例延續下來,一到元旦時,所有漢人與黨項人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相互的聯親,又加速了融合速度。所行看到的情況,讓李威很滿意的。
扭頭對各族長老說道:“再過幾年,你們各部的子弟學問有了長進,那時候我會在科舉時,撥出一到兩個名額,擇優錄取你們的子弟。”
“謝過陛下。”幾乎所有人伏了下來。
唐朝科舉嚴格到了極點,每一次隻錄取幾十名進士,甚至有時候隻錄取幾名。一到兩名的名額看似很少,對於一個黨項人來說,卻是夠多了。這也是黨項人進入唐朝主流社會的機會。
黑齒常之與李謹行皆沒有作聲。這是對黨項人的優惠政策,可經過種種的變革,也許幾十年後,這些黨項必然向關中河南那些鮮卑人一樣,成為漢化的鮮卑人,最終與漢人成為一個民族。
兩人皆是異族人,但不反感。分開了,看似保持民族的獨立性,可終是排除在漢人之外,是低人一等的民族。隻有真正融合,唐朝的漢人才不會歧視。這是他們的想法,漢化很重,不排斥,其他的部族酋首卻未必是這樣的想法了。
大量的移民,與生活的安定,這一路前來,看到的景象也是欣欣向榮,生機勃勃。這也付出代價的,許多百姓因為土水不服,來到青海病倒,甚至導致幾百名老弱病殘的百姓支持不下去,最後病死。
到處走了走,看了看。
軍隊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也早就選好了,皆是青海軍中最勇敢的士兵,包括四千多名黨項子弟。
李威逗留了幾天後就離開了青海,但走的路不同。
率領著大軍,出了澆河城,直奔洪濟城,過了黃河,踏上了大非川。而不是經拔鬥穀,從河西走廊去西域的。這一行,立即賦予了極其濃厚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