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煙塵(3 / 3)

最可怕的,事情突然發作,在之前,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包括裴行儉在內。

而且張虔勖的倒戈,讓李威都無法作聲,這可是他的嫡係將領。

“魏卿、狄卿,我忽然明白母親為什麼要殺人了。”

明知道程務挺與張虔勖是兩名難得的將才,而國家象他們這樣的將才越來越少了,然而李威這一刻,也生起了將此二人擊殺的念頭。

“陛下,不能再坐以待”

魏元忠急切地說道。所以皇帝胸有成竹,是因為他在軍方的影響,不能調動全國所有的軍隊,可許多軍隊將領能聽從他的指揮。但經過一變後,程務挺再培養一兩年,回京後,用他的心腹將京城的禁衛一換,自己再擔任羽林軍的將領,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了。

“我自有分寸。”李威緩緩地說。

對軍事,狄仁傑與魏元忠不是很精通,劉仁軌受到排擠,此時心情不平靜。隻好等裴行儉回到京城再做商議。

到了十月,裴行儉終於將一幹人犯押到了京城。不管怎麼說,李治還是很高興的,眨眼之間,關外的暴亂又恢複了平靜。於是將年號從永隆改成了開耀。這個年號的換改,也意味著他想重新再次封禪。隻是事情過去沒有多久,不好意思提出來。

然後又接受裴炎的建議,認為突厥時叛時複,主要是朝廷示之以恩,沒有示之以威,進諫將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博斬於東都,以示警告。裴行儉一聽,大吃一驚,連說道:“渾濬爭功,古今所恥,但恐殺降,無複來者。”

渾濬爭功指西晉伐吳,王渾與王浚攻打吳王孫皓,王浚英勇果斷,從武昌順流而下,一舉收複吳都建康,次日,王渾才來得及渡江,反告王浚不受節製。司馬炎偏袒女婿王渾,不責備王渾,隻是賞賜了王浚做和事佬。於是二人皆不服,爭功不止,為時人所譏。

李威也才聞到此事,出東宮阻止,然而已經遲了,獻上來五十四個血淋淋的人頭。

這次斬降後果很嚴重的。

唐朝對突厥人的政策深入到突厥的民心,當初頡利做惡多端,都不斬,反而封官加爵,由此突厥多名有才能的將領附於唐朝。不是說很對,帶來了一係列不好的負麵影響。可政策已經執行下去,從漠南到漠北,幾百萬突厥人心裏想的就是唐朝的這一政策。猛然改變,突厥人內心深處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而且突厥與吐穀渾這些部族不象中原人,那怕殘殺他們的百姓,隻要對他們頭領善待,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問題。可因為他們的傳統習慣,那怕對他們百姓再好,隻要殺害他們的頭領,就會有很大的不滿與仇恨。象李威在青海捉住了和素貴後,心裏麵很氣憤,可也沒有斬殺,而是借助諾曷缽的手,才將他處死的。

這就是考慮到吐穀渾人的習慣。直到最後,吐穀渾打殘了,李威感到有把握,幾乎讓青海的吐穀渾人逐步走向亡族的命運,這才不顧後果,大肆擄掠,包括各個貴族,皆當作了奴隸,送入中原。

但那是吐穀渾人,部族規模沒有突厥人龐大,另外還有諾曷缽在靈州聲援,隻要諾曷缽說是對的,無論李威怎麼做,吐穀渾人隻好產生爭議,不會舉族複叛。這個模式絕對不能在突厥人身上複用。否則直接趕到陰山北,省是煩心。

還有阿史那伏念,雖有錯,並且導致橫水唐軍大敗,可後來主動投降,並且將阿史德溫博活捉起來,將功折罪。唐朝又答應不殺,然而結果呢?事情傳到突厥後,突厥人怎麼樣想?

李威氣憤地來到裴行儉的家中,裴行儉伏下說道:“陛下,臣失察。”

“與你無關。”

“但陛下,東都不能再呆下去了。”

“為何?”

“比如阿史那伏念,為什麼最後也殺?此人叛意一直不熾,可是不殺他,此人留在東都,日後必與人交際,事情真相就會傳出去。裴炎那麼就會受牽連,程務挺與張虔勖以下誣上,也會被降職。才聽到這個消息後,臣十分生氣,現在才想起來,原來阿史那伏念必死啊。太上皇與太後如此心急地想收回權利,會不會繼續容忍陛下?以前害怕陛下在軍方的影響,然而此時,程務挺與張虔勖手中皆握有數萬久經沙場的雄兵。陛下,你繼續留在京城十分危險了。”

是假設,但馬虎,確實是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

“裴卿,我就是想離開京城,也找不到理由。”

“陛下,臣剛才從兵部找來一些情報。”說著從書桌上拿出一疊邸報。有安西都護府的,還有嶺西的一些情報,包括大食人的。此時大食乃是白衣哈裏發阿維葉一世領導大食。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唐朝在嶺南設置了各個州縣進行粗獷式的管理。可此人屢屢向河中地區用兵,導致河中地區各國不得不臣服於大食,甚至取消了原來的各州縣名號,重新用原有的國名代替。

然而大食在河中地區橫征暴斂,又用極端的手法推廣伊斯蘭教義,激起了河中地區各國百姓的不滿。

裴行儉說道:“對大食,我國不是很關注,可以我看,阿維葉年齡也高,政治不如從前,兩攻拜占庭又是師老無功。陛下,西方正好容陛下呆上一到兩年,等再回到東都,看政局。若不行,隻好用臣那個下策。智謀之術,你不及太後遠矣。”

這是想了很久得出的結果。陛下智慧算是不錯的,可是指才學,甚至指治國之學,在陰謀與權謀上,與太後相差太大了。

想要出兵西方,必須從現在開始準備。

李威無言,程務挺與張虔勖的倒戈,形勢逼迫他隻能反擊了,過了大半天,說道:“就依裴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