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單衣試酒(一)(1 / 2)

忐忑不安地來到內殿。

自己做下的事,自己知道的,不僅僅是示好,也在拿著母親的旗號,好去實施自己的政策,減少反對聲音與阻力。這一點小心眼,李威從沒有想過,會騙過母親。

“你越來越聰明能幹。”武則天譏諷道。

“兒臣不知那一點聰明能幹,但說聰明,兒臣不及母後萬一。在兒臣心中,母後才是最聰明的。”

“你別耍滑頭,本宮問你,為什麼一次次用本宮的旗號?”

“沒有啊,母後說的不是個意思嗎?兒臣今天種種大政,皆是從太宗皇帝,父皇與母後身上得到的啟發,難道母後還有什麼高妙的想法,讓兒臣沒有看透。”

“你就裝吧,”武則天抬起金蓮小腳,一腳踢來。

李威隻有嘻嘻地笑。

按照常理,新皇帝即位有兩個最重要的任務。一是發布一下政令,但不是李威這種協商式的政令,純粹是為了國家百姓的,這些政令是維護自己地位與正統的。二是用人,提撥一批心腹,拱塞朝堂,使自己地位變得穩固。

可是李威果斷地放棄,假如發布維護自己的政令,別忘記了父母也有發布大政的權利。用人也是一理,自己肯定要提撥魏元忠、姚元崇等心腹上來,但不在這時候。一旦做得過激,父母手中可有三品以上除授的權利,無大過不好除,但可以授,比如再塞幾個心腹,進入宰輔。這樣對自己不利。

因此,做了一個很明智的做法,大義自己掌控了一部分,再頒發一些新政,進一步贏得一些有良知的大臣之心。而不在第一天,就碰父母的禁諱。

雖然玩了一下小聰明,但看著母親的俏臉,不算太惡。

攤到這個兒子,武則天辦法也不多,能哭能笑能硬能軟的,怎麼辦。比如現在,笑嘻嘻地討好,難不成非得繃著臉,怒喝一番?便說道:“你說的,本宮一直在聽,有的是不錯,可是所圖太大,一大就會迂闊。”

“母後指教得對,”李威也正色說道。

“去吧。”

“喏,”沒有想到母親居然這麼輕易地就放過自己。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武則天有些豔羨,這就是大義的好處,將東宮宮婢一放,還逼得自己與丈夫不得不放,做了一件好事,百姓卻會將功德記在兒子身上。若沒有大義在身,他敢不敢輕易將東宮的人釋放回去?

想到這裏,有些灰心,真不行,看今天兒子的意思,屢屢伸出了橄欖枝,向自己示好,就幫一幫他吧。

天從下午起就開始下起了雨,這個雨下得也古怪,雨珠很小,但是很密集,象無數的牛毛,在天空中組成了一道道霧氣。在這個六月天裏,竟然下得象春雨一象銷魂纏綿。

霏霏的細雨,也將六月的酷熱澆滅,天氣變得涼快起來。

一會兒,天就黑了下來,可是雨還沒有停息,隻是細密,落在地上無聲無息,一個五十幾歲的老者,一個三十幾歲的中年人,正坐在一個小酒肆裏吃著酒。

酒肆離天津橋不遠,李威說的十條,有的要協商的,有的不需要協商,比如辭退宮娥。但這些宮娥不是來自一處,可洛陽的不少,放在東宮之中,有的地位低下,隻當作一個仆役使喚的,有的是李治調來伺候李威的,比如前幾年從內教坊撥出來的一批官妓。還有的是良家子,說不定指望能讓太子看中的。

這個太子很古怪,兔子不吃窩邊草,兩京東宮那麼多年青的宮娥,隻看中了碧兒一人,那個上官婉兒不算,是從掖庭宮帶回來的。當然,還有機會等一等,可是三十五以上的宮娥是沒有機會與希望了。

因此,聽到釋放令後,許多宮娥欣喜的涕哭,在洛陽的,有的父母已經派人過來迎接。接著從皇宮到上陽宮,又有大批的四十以上的宮婢,陸續地釋放回家。

所以李威在大朝上,又將韋弘機提及一次。修一處豪華的宮殿,每年增加的修葺費用不算,必然還要派駐大量的太監與宮娥,無論是太監,或者是宮娥,在這個時代,是最慘忍的事。不能說不用,隻能說是少用,減少對百姓的戧害。

於是在天津橋外,能看到許多家人團聚,失聲痛哭的場景。

感謝新皇帝,連著李威的朝政,也傳了出來。

酒肆裏的食客一邊吃酒,一邊議論。

其實李威這一番議論,可謂是驚豔,但百姓也古怪,卻認為是理所當然。皇帝做太子時就做了那麼多大事,做皇帝,肯定是優秀的。於是議論隻是高興,誇獎倒是很少。

“徐君,陛下很得民心啊。”老者說道。

“張縣丞,但論資質,陛下的確古今罕有,可是十條雖好,過於迂闊。”

李威沒有說出來的,鼓勵一下商業的發展,注意朋黨、宦官專政,還有武周時的冗官(李治時冗官現象也不嚴重)。說出來,沒有打算立即解決的,府兵、均田製的崩潰、科舉改革、邊患。這都不能算。

著手就是前十條,有的可以立即拍板,有的懸而未決。但名義是十條,其實每一條又不止一處,比如節儉,放宮娥、停建宮殿、削減太監與日常用費,這一下子就來了四條。再比如重農,不僅是重農,還有推廣先進的技術,為工匠發明對國家百姓有利器械的肯定與正名,甚至鼓勵相關的書籍著作,尋找培育優良種苗。略略有些爭議,可是李威幾年前就從一本《齊民要術》裏嚐到許多甜頭,農作物產量大規模的增產,也讓更多的官吏在看這本書。還是能理解的。